2013年12月29日,大量警車停在博社村外。當天凌晨,廣東多地警方聯合行動,“清剿”該省涉毒嚴重的“第一大村”陸豐市博社村,摧毀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繳獲冰毒近3噸。新華社發 2013年12月29日,清剿行動后,武警在博社村外圍防控。 2013年12月29日凌晨,廣東警方重兵突襲陸豐市博社村。全副武裝的三千多警力,封鎖海陸空,實施集中清剿。 這場名為“雷霆掃毒”的行動,徹底清掃了這個20%的家庭涉毒的村莊,摧毀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抓捕網絡成員182名,搗毀制毒工場77個,繳獲冰毒近3噸。 地處粵東的海邊小村博社,0.54平方公里,1萬4千多人口。這個彈丸之地,如何一步步淪為“制毒第一村”? 除了涉毒傳統,當地經濟落后,就業空間少,和毒品的暴利成為最主要的經濟驅動因素;村“兩委”的廢弛為制毒破除了最基本障礙;部分基層公職人員淪為保護傘,尤其是基層民警與制毒團伙勾結、通氣則令這一犯罪在過去的幾年屢打不絕。 2014年1月6日,廣東陸豐甲西鎮博社村,村道上常年堆積如山,曾占去一半路面的垃圾已被清理干凈。 在過去的幾年間,這些垃圾的變化代表著這個村莊乃至整個陸豐地區制毒“風向”的變化。 2012年,垃圾里遍布某含麻黃堿的感冒藥藥盒和膠囊殼,全國各地的此種感冒藥紛紛流入這里,這種零售價10元/盒的感冒藥,最高被炒到過40元/盒,廣東各地藥店一度無藥可進。 而隨后,新的制毒品垃圾代替了藥盒和膠囊殼。 如今,改變的不僅是垃圾堆。新博社村“兩委”辦公樓的建筑工地一派繁忙,村“兩委”十多年無辦公場所的歷史即將結束。村道兩旁的墻上和電線桿上,到處張貼著陸豐市公安局關于嚴厲打擊毒品犯罪活動的通告,以及諸如“鏟除毒品禍害,造福子孫后代”等禁毒標語。 去年底的“雷霆掃毒”行動后,當地政府正在從各個方面改造這個“毒村”,引其回歸正道。 一個村莊3噸冰毒 3000多警力陸海空合圍,兩小時清剿近200犯罪嫌疑人 2013年12月29日凌晨4時,月光下的博社村一片靜謐。 幾聲犬吠打破了寧靜,在隨后不到3分鐘的時間里,急促的腳步聲遍及全村,數千名全副武裝的武警、特警已嚴密封鎖博社村每條巷道、路口,并將制毒團伙的房子團團圍住。直升機在空中盤旋轟鳴,邊防快艇也在海邊集結封堵。 廣東警方的“雷霆掃毒”行動正式收網。此次行動共投入3000多公安、武警和邊防警力,分別從汕頭、惠州、梅州、河源市異地調遣,分為109個抓捕小組,對博社村展開海陸空全面圍堵、清剿。 清剿行動從凌晨4點開始,持續2個小時,警方抓獲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包括博社村制販毒“開山元”等在內的182名犯罪嫌疑人,繳獲冰毒近三噸。 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郭少波說,“這是我省有史以來,打擊毒品犯罪用兵規模最大,抓捕對象最多,打擊震懾效果最好的一次標志性的經典戰例。” 廣東警方的通報說,近三年,陸豐冰毒占全國的份額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在陸豐“三甲地區”(甲子鎮、甲西鎮和甲東鎮)涉毒第一大村——博社村,20%的家庭直接或間接參與制販毒,已經形成“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地方性防護”的局面。 究竟是什么樣的制毒村莊,需要警方動用這么大力量來緝毒? 兩成家庭參與制毒 村民剝感冒藥膠囊,一個月收入過萬元;將麻黃草剪切成兩三厘米長,一天收入少則300元多則600元 1月6日正午,在離海邊不過2.5公里的博社村,可以聞到海的咸味。但過去的幾年中,由于提煉麻黃素,整個村莊都常年籠罩在一股化學藥品氣味中。 在博社村村口的垃圾堆放處,當年還曾立過一個落款為“村委會”告示牌,寫著“嚴禁亂倒制毒垃圾!” 進村的村道兩側,林立著約兩百棟新建的四五層小樓,外表裝飾極為豪華。而在村子的西南,則和其他粵東村莊無異,是挨得密密麻麻古樸老宅。 豪宅大多大門緊閉。面對記者的登門詢問,村民幾乎都一臉警惕地立刻關閉大門,而路遇的村民們也大都擺擺手,默默走開。 上了年紀的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整個博社村都姓蔡,是一個老祖宗,遷自福建莆田,原本四房,三房早年外遷,村里只剩下大房、二房和四房三個家族,各房之內走得比較近。 64歲村民老蔡說,村里大房勢力最大,這次涉毒被抓的人員中,也以大房的家族為主。 目前,當地警方仍在深挖此案,相關案情尚未對外披露。但根據陸豐政法系統的信息,“三甲地區”制造冰毒的技術最初由臺灣傳入,工藝不斷演進,從繁到簡,成本越來越低。 一位陸豐政法系統的官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制毒技術比起上世紀90年代末簡單、易操作許多,一般村民也可掌握。十幾年前,一個制毒“技術骨干”后面跟著三四個販毒團伙,而最近幾年每個販毒團伙都有自己的制毒人員。 “上世紀90年代末,主要是購買麻黃堿提煉冰毒;到2012年上半年,村民開始大量購買某些含有麻黃堿的感冒藥提煉。”陸豐市禁毒辦主任林春家介紹。 在老蔡的記憶中,2012年前后,村中的垃圾堆邊,開始出現感冒藥的膠囊殼和藥盒,“成堆成堆的”。 林春家說,成本上漲,加之相關藥品被嚴管后,制毒者轉為大量收購麻黃草。一位當地藥商介紹,麻黃草是一種含麻黃素的常用藥材,提煉出麻黃堿后可制造冰毒。 老蔡說,當時各地車牌的卡車涌入村莊,整車整車地拉麻黃草,“有時直接卸在進村的路邊”。 前述政法系統官員介紹,在博社村制毒的整個鏈條中,提煉冰毒的最后環節,一般由極少數骨干完成,而前期低端的工序,如搬卸、剝殼、剪切、脫水,則交由村民完成。 此前,廣東媒體披露,村里的小孩剝感冒藥膠囊,一個月收入過萬元;將麻黃草剪切成兩三厘米長,一天少則300元多則600元。 “而一個壯勞力種地的月收入,不過1000多元。”前述政法系統官員說。這也成為村里兩成家庭參與制毒的原因。 “但這種‘好事’,不是隨便誰都能干的。”老蔡說,老板只交給熟悉或者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 基層干部成“保護傘” |
相關閱讀:
- [ 01-12]毒販用相片運毒 香港警方接線報搗破制毒工場(圖)
- [ 01-06]清剿制毒村別忘了鏟除保護傘
- [ 01-04]廣東制毒第一大村被剿 村民定“族約”張榜公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