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法國 《新聞周刊》引美法論戰
2014-01-14 14:01?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劉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法國被諷“故步自封且拒絕繁榮” 唱衰法國被辛克萊爾看成是“一場反復發作的百年虛假戰爭”。而就在法國媒體回擊《新聞周刊》時,美國輪胎生產企業固特異設在法國的工廠也發生“法美抗爭”的一幕。據法國“最新新聞”網一篇題為《固特異、新聞周刊:法美的決裂》的文章描述:“短短幾天,兩大事件凸顯了法國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一個是《新聞周刊》因發表關于法國的愚不可及的文章引起強烈抗議;另一個是因法國工人拒絕美國人的強權法則而將美國高管扣押。” 《新聞周刊》1月6日又刊登美國財經記者和作家利亞·麥克格雷西的一篇題為《從高盧雄雞到掩頭鴕鳥》的文章,該文引述歐盟委員會、三大評級機構和高盛集團對法國的評論和建議,將法國定位為一個“故步自封且拒絕繁榮”的國家。麥克格雷西在文章后半段稱,許多批評迪喬瓦尼的法國人都在故意回避實質問題——既然在為財富500強企業培養人才的6所頂尖商學院中有3所位于法國,為何還有那么多法國高管遠赴大西洋彼岸尋求財富,而沒有選擇留在法國?文章寫道:“這正是讓由好斗的公雞變為鴕鳥的國度避而不談的一個問題。”法國《新觀察家》雜志7日以“從痛擊法國到痛擊新聞周刊”為題回擊說:“美國周刊發表了批評法國體制的兩篇文章,惹怒了法國網民、媒體以及政治人物。”不過,法國《解放報》記者皮埃爾·哈斯基質疑本國輿論的反應有些過激,甩不掉“其榮耀過去的影子”。 《新聞周刊》2013年8月找到的“新主人”是法國富翁、IBT媒體集團首席執行官艾蒂安·尤扎克,但他已在美國生活多年。尤扎克近日拒絕對《新聞周刊》唱衰法國的文章發表評論,只是表示“它在法國激起一場有趣的辯論”。其實,早在2010年5月7日《新聞周刊》就曾刊登過一篇唱衰法國的文章,作者大衛·貝爾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他說,“如今的法國看起來就像維希時代的法國”,盡管從表面上看,當今的法國迥異于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下的維希(傀儡政府)時代,但法國社會的某些特定元素自德軍“閃電戰”以來仍沒有變化,尤其是與美國相比。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國政府仍在其社會中繼續發揮“超大”作用,由政府包辦醫療保健、大部分文化機構和從幼兒園至博士后的教育。當薩科齊2007年上臺時,美國保守觀察家原本希望他效仿撒切爾夫人破除國營體系。但法國政府的職權仍基本未變,政府支出在GDP的占比仍超過50%,而美國僅為36%。同1940年一樣,最吸引法國優秀學生的仍是精英公務員崗位。有法國人曾說:“我的同學大都希望做農業部的助理部長,而非創辦亞馬遜網站。” 圍繞美法輿論戰,歐洲其他國家的媒體也來湊熱鬧。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評論說,對法國人而言,看到令人苦不堪言的稅收和成本高昂的社會模式遭受國內或“盎格魯—撒克遜”媒體的嘲笑并非新鮮事。然而,即便是最樂觀的高盧評論家也認為迪喬瓦尼的文章已經“越界”。《愛爾蘭時報》9日說,《新聞周刊》的文章似乎已順利地幫法國政府完成了數十年都未能完成的任務:促使法國人更重視本國實力而不是弱點,并自信地面對一個懷有敵意的世界。 全法中國法律與經濟協會秘書長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法國人對《新聞周刊》的報道不滿,除迪喬瓦尼文章中有嚴重失實的地方外,也與美國媒體觸到法國人的底線有關。根本的還在于美國和法國無論是法律體系、稅收制度還是福利機制都有所不同。總體而言,相比美國,法國是一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這兩個歐美國家自然會在談論體制時出現矛盾。趙永升認為,美國和法國圍繞各自體制之間的相互嘲諷沒什么意義,如何破解這些機制中的根本問題才是關鍵。 |
相關閱讀:
- [ 12-20]當紅女星變形上位記:趙麗穎領銜假臉姐妹團
- [ 11-13]評張懸演唱會事件 國臺辦:兩岸年輕一代應多接觸交流
- [ 09-18]馬王“高院”論戰 三名女法官立場成關鍵
- [ 08-27]鹵肉飯印在郵票上意外引發臺灣南北論戰
- [ 02-07]“韓戰”:一場失焦的論戰
- [ 12-04]中國政法大學副院長微博“批”保安引發論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