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寬闊大道、珍貴樹木、大型廣場;人工湖、人造景、大草坪……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生態城市建設成為不少地方的發展戰略,但為“視覺效果”而盲目建設、功利發展的問題很突出,集中表現為“廣場熱”“草坪熱”“水景熱”等,比如,不顧缺水的情況大建人造水景,熱衷點亮工程、造大廣場,形成不必要的浪費,也背離生態城市建設的初衷。 缺水城市大造“水景” 在西北地區某市,一位市民向記者反映,為了打造“山水田園都市”,當地利用有限的河流資源,大量建設沿河綠地、公園、健身廣場等景觀設施,特別是為了美化城市中心區環境,使用橡皮壩等人工建筑物將城區段的河流蓄水。 “晚上配上夜景燈光,城區里的河流看上去水量充沛、流光溢彩,在河兩岸散步確實很舒服,而如果走出城區,下游的河道只剩下‘涓涓細流’,河床大面積干涸。”這位市民說。 除了濫截河流,還有地方不顧實際情況大建人工水景。在西北某些相對缺水的縣區,人造水景被認為可以增添城市“亮麗色彩”而受到推崇。有的追求“長度”,建設水景長廊;有的追求“高度”,人工打造高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噴泉;至于普通的音樂噴泉廣場,更是常見。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李迪華副教授介紹,在北方缺水城市建人工湖,湖底一般都是防滲的,目的是保持正常水位、減少補水費用,但這樣必然會破壞水文和生態。同時,城市人工湖把水資源截留在城中,加劇了河流斷流,造成地下水補給更加困難。 “廣場熱”也很普遍。在平原地區,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設很大的城市主題廣場,并配以代表城市標志或當地歷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燈光設備;在山區,有些地方依山建造廣場。 “大廣場等城市地面過度硬化帶來諸多問題,比如,極易滯留地面雨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補充,土壤水庫功能難以發揮,使城市樹木生長受到威脅;或是加劇城市熱輻射,使城市熱島效應放大。”陜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昉說。 不切實際引進草坪樹種 草坪等也是一些城市打造景觀的“重要道具”。 “長春屬森林草原地帶,大草坪、大廣場會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負面效果。”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吳正方教授介紹說,在長春,6月前屬于草坪的生長期,9月以后草坪枯萎,因此,草坪一年只有兩個月供市民活動使用。長春春秋兩季風多,大廣場和草坪容易和主干路形成風筒,造成大風揚塵、垃圾漫天飛;夏季晴天多,陽光照射時間長、溫度高,大廣場和草坪不適宜市民乘涼。 這樣的情況在北方城市并不少見。前些年,遼寧某市曾大力推廣草坪建設,引來市民質疑,市民認為“草坪既浪費水,還難乘涼,冬天風大,夏天很曬”。 記者在東北多個城市采訪時發現,除了大草坪之外,一些城市還喜歡引進梧桐、槐樹這樣“漂亮”的外來樹種。但實際上,據吳正方介紹,在北方,梧桐在春天比本地樹種發葉晚2周左右,而秋天又比當地樹種提前2周左右落葉。“槐樹則很難在寒冷地區越冬,冬天一凍,到春天很容易就死。”吳正方說。 李迪華表示,“很多人都不假思索認為,城市中綠地越多越生態,這是錯誤的。綠地過多會造成土地浪費、市民生活不便,而且還需要大量建設、管理和維護成本,導致城市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方向錯誤和負擔加重。” “目前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一種脫離實際、貪大求洋、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觀念與行為。”牛昉指出,這實質上是誤讀和曲解了生態城市理念,對生態城市內涵認識不清,是一種“偽生態建設”。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由于片面追求快速綠化效果和經濟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出現大量采挖移植大樹導致破壞植被、毀壞林地等現象,不僅造成樹木原生地自然生態和景觀嚴重破壞,而且樹木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難以保證,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
相關閱讀:
- [ 11-27]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鐘潭溪:水景生態走廊沿河垃圾
- [ 08-26]華人成購買倫敦房產生力軍 最青睞學區房水景房
- [ 06-08]泰禾紅峪:僅43席雙中心水景奢宅 15層14698元/㎡
- [ 11-13]威尼斯七成遭水淹 民眾淡定坐賞“水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