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文物局召開會議,就去年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進展情況進行介紹。據悉,從目前初步掌握的情況看,全國150萬個國有單位中大約有2萬至3萬家藏有可移動文物,其中不乏珍品。2016年全國可移動文物家底將徹底摸清。 -范圍 涉及150萬個國有單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本次普查本著“國有單位”原則,暫不涉及民間收藏。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均納入普查范圍。初步估計涉及150萬個國有單位、上億件文物藏品。 普查的范圍主要包括1949年以前的文物、國有博物館收藏的1949年后重要的實物資料、藝術品、民族民俗文物以及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范圍的作品。 普查登記的內容分為基礎信息和保管信息。前者包括名稱、級別、質地、質量、完殘程度、保存狀態等,后者包括來源、入藏時間等。 方法上主要采取國有單位主動申報的方式。國家文物局建立了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信息登錄平臺,為收藏有文物的國有單位、各級普查辦創建賬號,各文物收藏單位主動登錄文物信息,數據最終由國家文物局普查辦組織專家抽查。 -目標 2016年摸清文物家底 英國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時間,意大利文物調查保護工作從二戰前就已經開始,到90年代僅完成已知文物的8%—15%;法國文物普查1962年啟動,至今仍在進行。 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尚屬首次,時間是5年。“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可能完成全部工作。”宋新潮介紹,本次普查是階段性的工作,但普查的目標是明確的。首先,通過普查系統地掌握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及基本情況,包括修復情況、保存現狀等,并且得到一個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大體數字——當然,這一數字將每年更新。在2016年徹底摸清國有單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 同時,通過普查建立我國可移動文物登錄體系和管理機制。對于許多文物系統外的國有單位將文物作為固定資產加以管理,通過普查,強化文保意識。 -成果 公眾可上網欣賞文物 經過2013年的初步普查,今年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將全面鋪開。今年將啟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實現可移動文物普查網上申報、信息采集、登錄和審核工作。各文博單位將率先開展文物信息采集登錄工作,各省份要完成館藏珍貴文物(一、二、三級文物)的信息采集和上報工作。 此外,對于非文博單位的文物信息將組織專家進行鑒定、審核。 宋新潮介紹,今年將開展大批量的文物數據導入工作。按照統一標準,對各類收藏有文物的國家單位已建的數據庫,批量導入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由此避免資源浪費。 普查成果如何讓老百姓獲益?宋新潮介紹,通過普查,國家文物局將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社會服務平臺,向社會開放可移動文物信息服務系統。屆時,公眾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中上網點擊欣賞、查詢曾經難得一見、收藏于國有單位的珍貴文物。“我們的目的是如何使這些資源能夠讓老百姓看到,能夠通過新技術比如數字技術充分地進行文化的傳承。否則這個項目就是失敗的。”宋新潮說。 本版采寫京華時報記者張然 □揭秘 部委單位藏有大量名人書畫 由于歷史等多種原因,圖書館、美術館、檔案館也收藏有大量文物,各級黨政軍機關(駐外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也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藏品。據介紹,全國政協、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單位收藏有大量的名人書畫,比如吳冠中、啟功、徐悲鴻作品等;一些教育、科研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也保存有大量的出土文物、民族文物、古籍善本等。 “國家部委和一些大的單位收藏有大量已故書畫家的作品。”宋新潮說,普查工作得到國有單位的支持。比如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早在普查之前已經將3000多件館藏文物拍照、登錄,建立“賬本”。全國政協多年來已經建立了幾十卷本的資料目錄。 據悉,南斯拉夫使館被炸后,國家文物局曾組織專家巡回對駐外大使館館藏文物進行鑒定、評估。這些文物有的來自故宮等單位的調撥,主要是清代皇家瓷器。據統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交的駐外使館幾乎全部藏有文物。 □對話 普查最大難點在于文物鑒定 針對本次普查與預料有何出入,國有單位有無反對申報的情況,普查的難點在哪兒等問題,記者采訪了宋新潮。宋新潮表示,最大難點在于基層國有單位內收藏的文物需要大規模鑒定。 暫無藏寶單位反對申報 京華時報:目前了解的情況出乎開始的預料嗎? 宋新潮:全國150萬個國有單位不是每個都有文物。當初我們的技術支撐是按照25%有可能存在文物來設計的,目前經過主動申報來看,有1%到2%(2萬到3萬)的國有單位申報藏有文物。 京華時報:藏“寶”單位不主動申報怎么辦? 宋新潮:到目前普查還沒遇到任何一家國有單位的抵制和反對,各國有單位都表示支持。對于這些單位來說,主動進行登記申報有兩點好處。首先是主動申報有望在未來爭取到國家對于這些文物保護的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未來經過普查申報登錄的文物在法律、規定規范的范圍內可以允許轉讓,不登錄則不能轉賣,比如在文物上拍標的審核環節將嚴格把關。 轉賣所得資金納入國有 京華時報:轉賣所得的資金如何管理? 宋新潮:必須納入國有資產財政管理,但具體這部分工作不由國家文物局負責。這樣做也是為了盤活國有資產,充分利用文化資源,通過轉讓的方式讓這些文物發揮作用。比如非館藏機構可以將文物轉讓給博物館等收藏機構,這樣可以擴充博物館的館藏,為公眾提供更多好的展覽。 京華時報:普查中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宋新潮:大的國有單位內所藏文物存疑的很少,流傳有序。但基層國有單位內收藏的文物需要大規模鑒定。這成為整個普查工作最大的難點。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省一級組織專家、工作組到現場去鑒定。哪些是真的,要登錄;哪些不是真的,納入存疑的資料庫。市一級要去縣里指導。第二種方式就是今年要開展大規模培訓,然后委托受訓人員去鑒定。最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會對特別重要的存疑文物進行復核,解決“疑難雜癥”。 解決盜墓猖獗比較復雜 京華時報:如今出土文物暗中交易刺激盜墓猖獗。下一步民間的收藏要進行普查、登記,會否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帶來契機? 宋新潮:民間收藏的普查下一步會展開,要等到通過國有單位的普查把規則、制度建立起來之后。你說的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有些很重要的文物就是農民干活時撿到的。對于這種情況,上交國家要獎勵。原來最早可能獎勵的是毛巾、肥皂、自行車票,現在是十萬、幾十萬的獎勵。 實際上在1930年我國曾經出臺了《古物保存法》,規定個人的東西要到國家登記。舉個簡單例子,你有很多人民幣,你可以花,但是如果你燒了、故意損毀,是犯法的。文物也是一個道理,登記也是一種保護。你擁有它,但它也是全民族的。 |
相關閱讀:
- [ 01-14]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提案目錄
- [ 01-14]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 [ 01-14]政協發pad:別讓評論陷入“屁股指揮腦袋”的怪圈
- [ 01-14]福建省婦聯、省政協婦聯界別建議:幫扶救助無男勞力貧困家庭
- [ 01-14]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