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包括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駐歐盟使團團長、駐多國大使、代辦、駐多地總領事、特派員等在內,已經有超過40余名的中國高級別外交官發表文章譴責安倍。 嗆聲安倍同樣得到了駐在國媒體的熱烈回應。多國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公開譴責。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說,“日本總是一個反面教材”;瑞士《新蘇黎世報》評論認為安倍對于永久和平的許諾,“在鄰國耳中聽起來總是空洞的”;“俄羅斯之聲”分析說,安倍此次“拜鬼”所冒風險太大;韓媒怒氣更大,《京鄉新聞》社論認為,安倍參拜是對歷史的冒犯和褻瀆,《朝鮮日報》旗下電視臺認為,安倍此舉是宣誓將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右傾化路線緊緊捆綁在一起…… 參拜引起的風波已經遠遠超過參拜本身,各國媒體的紛紛譴責,顯然已令安倍深陷一場輿論的“口誅筆伐”之中。 本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的重要社論欄目“天聲人語”就公開發表評論認為,正值本命年(馬年)的安倍,似乎沒能讓人們看到他“識時務者為俊杰”的駿馬之姿。一意孤行參拜靖國神社,已經招致中、韓以及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這匹迷途之馬能不能重返正路? 或許,“快馬見鞭影而識正途”。 歷史不容忽視 外媒對安倍的譴責,一方面落腳在其對待歷史的不負責態度上。 《華盛頓郵報》上月28日的社論指出:“安倍先生尤以其在歷史問題上采取的修正主義而臭名昭著。”社論表示,參拜活動對中國、韓國和日本侵略過的其他國家來說有著特殊意義,很大的原因是日本戰后領導人不愿承認侵略的全部責任及其侵略罪行,其中包括奴役外國的“慰安婦”。 然而,歷史的殘暴行徑是無可辯駁的。“由于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濫殺無辜,受害者們把日軍都叫做 ‘鬼子’。”“靖國神社里面就供奉著這些戰犯,參拜靖國神社,對飽受戰爭折磨的中國和韓國來說,是難以容忍的傲慢行為。”《朝日新聞》7日刊發了日本民眾安松憲成先生的一段話。“安倍晉三的行為傷害了日本人民的聲譽,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作為一個政治家,這種行為是不負責任的?”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同樣表示,“軍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崇拜的關聯,已給靖國神社打上太深烙印,使其難以得到救贖。”他甚至為安倍指出了一條出路,不如舍棄靖國神社而去千鳥淵墓園(東京市中心紀念無名軍人的墓園),改用一個世俗的紀念場所,在那里對戰爭的死難者進行恰當且少一些爭議的悼念。這雖然也許不足以撫慰中韓,但至少可以展現出某種誠意。 參拜是挑釁行為 多國媒體認為,參拜活動同樣顯示了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傾向,并且會加劇該地區局勢的動蕩。 《華盛頓郵報》評論指出,這本身就是一種挑釁行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就等于把他現在的政策與對日本戰前的軍國主義的懷念相聯系。他試圖增加軍事防衛經費、修改日本戰后和平憲法,將使得該地區局勢更加復雜,并為之增添一種緊張的氛圍。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27日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報道認為,安倍的參拜行徑以及他之前竭力推動的“修改憲法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為已被許多國家視為“軍國主義復辟”。 1月10日《朝日新聞》的言論作者仲田征夫稱,參拜靖國神社“除了給世界一個反對日本的理由之外,沒有任何意義”。他說,“參拜靖國神社是對鄰國人民感情的輕視,安倍向世界暴露了他缺乏外交頭腦、不負責任的硬傷。” 英國《衛報》稱,如今,東亞的主要國家正緊張地談論著戰爭與和平,安倍動作頻頻,表明其右翼民族主義已將局勢推到了懸崖邊上。 分析認為,安倍的行為雖然討好了那些保守派支持者,但會損害日本與其鄰國、對手甚至是最重要的盟友間的關系。 因此,不論是日本國內的反對派,還是日本民眾,都希望安倍不要自我陶醉,回到現實中來。日本公明黨代表山口表示,今年對于改善日中、日韓關系是關鍵性的一年,希望日本政府能夠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愈發嚴重的輿論壓力。 |
相關閱讀: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01-16] 安倍遭國際輿論痛批:參拜是挑釁行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