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經據典談反腐:向古人借智慧 對今人敲警鐘
2014-01-18 07: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劉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刮骨療毒、壯士斷腕”,“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月14日,中紀委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成語、典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鐵腕反腐”讓人印象深刻。 習近平歷來注重在反腐倡廉、群眾路線等方面向古人借智慧,在履職總書記一年多來,也展現出這一大特點。 成由勤儉敗由奢 2012年11月17日,總書記履新第三天,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他引用古語“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 1年前的2013年1月22日,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告誡全黨,中國歷史上因為統治集團嚴重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今世界上由于執政黨腐化墮落、嚴重脫離群眾導致失去政權的例子也為實不少。會上,他引用歷代文人對各朝代得失的評價與反思。談秦朝衰敗,他引用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談到唐朝,他指出,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各級官吏貪污賄賂成風,結果“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長恨歌》),發生了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就從興盛走向衰落。 對于艱苦奮斗的重要性,他引用唐代詩人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朝歷代,奢靡之風興盛都不是好兆頭,正所謂“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新唐書》)。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2013年2月28日,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作風問題,廣大干部群眾反映強烈,不能聽之任之。“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喻老》)。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習近平指出,要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的道理,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歐陽修《伶官傳序》)。2013年6月1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養成勤正衣冠的習慣,能收到防微杜漸之效,能有效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戰國策·魏策一》)。而“治治病”,則主要是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區別情況、對癥下藥。如果諱疾忌醫,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正所謂“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后漢書·丁鴻傳》)。 早在2004年3月20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中談到,古人云,“堤潰蟻穴,氣泄針芒”。這揭示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哲理,也是一些腐敗分子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 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 2006年1月24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會上談到“激濁揚清”,他說,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與公肅甥書》中說:“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這就是說,要興國安邦正百官,必須除惡揚善,扶正祛邪,弘揚正氣。他要求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節。 2003年7月10日,他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談到,古人云:“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呂本中《官箴》)。 2004年19期《求是》雜志,習近平發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一文。他談到,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必須常思貪欲之害。貪欲一起,禍害無窮。古人云: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 2007年8月,任上海市委書記時,習近平反思陳良宇案時指出,領導干部要過“五關”。其中提到,要切實過好生活關,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講操守,重品行,切實做到慎獨、慎欲、慎微,真正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十二),始終保持高尚的氣節和情操。 |
相關閱讀:
- [ 01-17]習近平會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代表團
- [ 01-17]中宣部:進一步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引向深入
- [ 01-17]習近平等指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紀實
- [ 01-16]習近平等政治局常委指導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紀實
- [ 01-16]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免駐外大使
- [ 01-16]外媒:習近平誓以猛藥重典反腐到底
- [ 01-16]最高檢黨組召開擴大會議 學習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
- [ 01-16]習近平紀委全會發言引熱議 腐敗“零容忍”博得共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