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面臨“公心”大考 習近平提醒劃“紅線”
2014-01-18 07: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劉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對持續觀察中國治理特點的外媒來說,近日舉行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幾乎算得上是一次“高調的會議”。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在懲治腐敗問題上重拳出擊給世界輿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現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這張反腐“成績單”上打了一個“逗號”,號召他的同志拿出“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把反擊腐敗的斗爭“進行到底”。 很顯然,中共從高層開始的作風轉變、巡視制度等權力“籠子”的編織、一連串貪腐高官的相繼落馬……反腐敗戰場上高壓態勢遠沒有結束,中紀委全會的召開更像是吹響了新一年的“集結號”,以至于如法國《費加羅報》在內的外電甚至預測,中國高層可能正醞釀更大規模、更高級別的反腐整肅。 對中國的各級官員來說,即將到來的春節,現在看來越來越像一場對自己作風的考試。中國人講究“禮”,不但體現在行為上的“禮節”,也體現為物質上的“禮物”,這一傳統在春節向來有著最淋漓盡致也最清濁難分的表現。作為掌握著權力的官員,以往似乎更容易在節日里收到來自商人、下屬、同僚和親友的“饋贈”;但現在,習近平用自己風格鮮明的話語提醒他們,應該在“公”與“私”之間,為自己劃一條清醒的“紅線”——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 在漢字世界里,“公”意味著一種善的秩序。在古代,中國最早的經典之一《禮記·禮運》講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當代,公平、公正、公開、公共……也是中國人在追求一個更好社會時常用的標簽。這種帶有中國傳統色彩的秩序追求,從價值上來說和西方政治傳統中強調的公平正義并無抵牾,甚至完全可以溝通對話;但另一方面,也對作為社會治理執行者的官員個人提出了更高的人格要求—— “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至少有三個強大的政治資源支持習近平對黨的干部必須秉持“公心”的要求。 首先,就像前面說過的,中國自古有“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政治文化傳統,有“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官德評價標準。 其次,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一直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對各級官員進行反復訓誡,從50年前的劉青山、張子善,到50年后鋃鐺入獄的省部高官,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始終與貪腐行為勢同水火。 其三,民心所向,形勢所迫。盡管有些官員在這個冬天感到了一絲“為官不易”的寒意,但顯然,中國民眾在反腐捷報頻傳的春天里感到了更多的暖意。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明白無誤的——如果中國容忍那些用“公權”換取“私利”的官吏,受到傷害的必然是普通人的利益,而后者正是政權的合法性基礎。 “治國先治吏”。中國一年來針對公務員隊伍頻繁出臺的禁令,實際上是用制度的剛性去約束官員的行為。先規范公務行為,再提高“公心”認識——中國現在的官員們,也許正在經歷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品質與個人品格的升華。 (楊凱 作者為本報編輯) |
相關閱讀:
- [ 01-17]習近平會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代表團
- [ 01-17]中宣部:進一步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引向深入
- [ 01-17]習近平等指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紀實
- [ 01-16]習近平等政治局常委指導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紀實
- [ 01-16]國家主席習近平任免駐外大使
- [ 01-16]外媒:習近平誓以猛藥重典反腐到底
- [ 01-16]最高檢黨組召開擴大會議 學習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
- [ 01-16]習近平紀委全會發言引熱議 腐敗“零容忍”博得共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