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常委會17日發布公告稱,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浙江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十九條的決定》,自17日起“單獨兩孩”政策生效。 政策生效后,對政策出臺前已經懷孕的單獨夫婦有何影響?有多少單獨夫婦愿意生二孩?對人口構成會產生哪些影響? 已懷孕未收到“決定書”的:6月30日前補辦手續即可 18日,浙江省召開全省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會議,對該政策的執行進行部署,并明確:在1月17日前單獨夫婦違法生育兩孩,同時社會撫養費征收決定書已經送達的,決定繼續有效;對于此前違法生育的單獨夫妻,而征收決定書沒有送達的,符合條件的需要在6月30日之前補辦手續,相關部門將“特事特辦”。 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說,浙江省從“十一五”開始,就著手開展調整、完整生育政策的研究論證工作,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2013年12月9日,浙江省向國家衛生計生委報送了該省“單獨兩孩”政策方案,國家衛生計生委審核并提出修改意見;1月17日,浙江省正式通過經國家衛生計生委審核的方案。 浙江省省長李強說:“對于6月30日之前生小孩的,要特事特辦,各地相關部門要及時受理、主動上門辦理。”7月1日后生育的,嚴格按照再生育審批規定來辦理。 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說,這充分體現了政策的人性化,減少了群眾的顧慮。 網民對這個做法紛紛“點贊”,認為這是真正“以人為本”,避免了部分符合條件現已懷孕的婦女因交不起社會撫養費或出于工作考慮而墮胎的悲劇。 李強還表示,符合生兩孩的單獨夫婦在生了第二個孩子后,不再享受獨生子女政策獎勵,但此前的獎勵也不會收回。 調查顯示:30%的單獨夫妻放棄生兩孩 據浙江省衛生計生委介紹,“單獨兩孩”政策適用于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獨生子女是指夫妻生育或合法收養的唯一子女,即沒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或曾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均于生育子女前死亡。根據浙江省現行生育政策規定,夫婦雙方為浙江省戶籍的,由浙江省安排生育,夫婦一方為浙江省戶籍的,可由浙江省安排生育。 據介紹,“單獨兩孩”的審批,屬于再生育審批范圍,按照《浙江省再生育審批辦理規定》辦理,符合條件的夫妻可以向戶籍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申請材料審查后,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 單獨夫妻生兩孩需填寫并提交夫妻再生育申請表、審批表、夫妻雙方居民身份證、結婚證、戶口簿(戶口證明)、夫妻二寸合照及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經調查后出具的獨生子女證明等材料。 浙江省此前的調查顯示,30%的單獨夫妻表示會自愿放棄生第二個孩子。原因可能和年齡、家庭經濟水平和工作等方面相關。 相關調查還顯示,目前浙江省30歲以上的單獨夫妻占48%,還有相當部分在35歲以上。浙江省衛生計生委表示,對于高齡婦女,生育孩子要特別注意優生優育,防止和減少缺陷嬰兒出生。同時提醒他們避免“扎堆”生育,否則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就學、就業。 浙江省省長:浙江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很急迫 據介紹,自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浙江省累計少生2600萬人,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30年,目前全省獨生子女家庭戶數達到600多萬戶。李強表示,浙江省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很急迫。 李強說,浙江面臨嚴峻的勞動力下降問題。他說,目前浙江省勞動力在3200萬人左右,如果按原來的政策,到2030年,勞動力進入削減高峰,到2050年,勞動力人口只剩1800萬人,對浙江省經濟發展不利。 此外嚴重的老齡化也帶來挑戰。李強說,目前浙江省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按照原來政策,到2030年,這個比例會上升到34%,而到2050年,更是會上升到43%。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后,預計到2030年可以下降1%,到2050年,可以下降3%。 “而且老百姓對這個政策也是期盼了很久,所以我們第一時間研究第一時間實施。”李強說。 浙江省衛生計生委此前圍繞完善現行生育政策一系列研究論證成果表明,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后,頭五年出生數年均增量10萬人左右。此后近十年,出生數增量基本穩定在8萬人左右;戶籍總人口將于2026年達到峰值時間,峰值總量增加約100萬人,不會造成人口急劇增加。 浙江舟山已于2013年11月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到目前申請的夫婦僅58對。 (記者周竟、岳德亮) |
相關閱讀:
- [ 08-05]單獨夫妻二胎或重啟
- [ 01-18]47%獨生者愿生二胎 專家憂提高擇偶經濟標準
- [ 01-16]“單獨二胎”影響生育觀念:辣媽塞紅包求順產
- [ 01-16]北京“單獨二胎”:約27萬對單獨夫婦愿生二胎
- [ 01-13]職場媽媽的煩惱:生二胎 已婚已育企業優先考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