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中國GDP增長“測速” 把脈7.7%引發激辯
2014-01-21 07:03? 青木 陶短房 李珍 王剛 魏萊 劉洋 陳一 汪析 柳玉鵬?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那些中國熊派(悲觀預測中國經濟的人)看來又得退回洞里貓一年了。”昨天,澳大利亞《商業旁觀者》試圖用這比方,說明中國官方GDP數據公布后一些人的心情。稍早前,2013年中國經濟的年度答卷已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布廳傳出——“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西方媒體解讀稱,中國取得過去14年最低的經濟增長率,比去年的7.8%還低0.1%。看到這樣的結果,你對中國經濟更安心還是更擔心?在此問題上的激烈爭辯將經濟學家劃分為樂觀與悲觀兩大陣營,而國際輿論昨天的反應顯示,看好中國經濟穩中有升的人似乎更多,《紐約時報》甚至稱“中美經濟鴻溝被迅速拉近”。當然,很少有人會忽略“地方債務”等威脅中國經濟健康的頑疾。只是樂觀的人相信,操控性強的中國擁有治愈它們的能力。 GDP增幅創14年來最低 昨天,韓國KOSPI綜合股指先跌后升,最終以漲幅0.48%報收于1953.78。韓國YTN電視臺稱,開盤下跌緣于美國經濟利空消息,扭跌為漲則是受中國經濟指標向好影響——中國公布的2013年經濟增長率高于官方預期。 事實上,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昨天上午走入統計局新聞發布廳前,西方媒體圍繞“中國GDP2013年能增長多少”的演算早已開始。路透社邀請24名經濟學家對2013年中國GDP增幅做出預期,得到的平均值是7.6%,法新社則比路透社精準些,他們邀請14名經濟學家做同樣的預測,得到的平均值與中國官方最終公布的數據一致:7.7%。 “總體看來,2013年經濟運行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尚待緩解,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仍需鞏固。”法新社稱,馬建堂對中國經濟形勢做出這番評價時,中國正迎來1999年以來最低的GDP增幅,但7.7%的結果依然完成了中國此前設定的7.5%的目標。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中國官員對此結果表示滿意,認為數據處在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之間。數據同樣凸顯中國決策者面臨的兩難挑戰:既要維持經濟高增長,又要對經濟實施再平衡,完成從政府投資驅動型增長向內需驅動型增長的轉變。 “中國增長數據顯示,美中經濟鴻溝正被迅速拉近”,在國際媒體對中國公布2013年GDP數據近乎千篇一律的報道中,《紐約時報》財經記者布雷沙的解讀頗為扎眼。他在文中稱,中國公布的數據顯示這個國家的GDP增速在放緩,但這是計入通脹因素的結果,并且忽視了兩大因素,一是中國國內物價上升速度快于美國,二是人民幣對美元也在升值。如果扣除通脹因素,只考慮中國的名義經濟產出,會發現結果為增長9.5%,而美國的名義增長率去年約為3.4%,如果進一步考慮到人民幣兌美元去年升值3%,綜合不同因素,中國以美元計算的去年GDP漲幅為12.4%,幾乎是美國經濟漲幅的4倍。文章同時稱,關鍵問題是中國這種節奏能持續多久。 在馬建堂昨天公布的一系列中國經濟數據中,“2013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73”也引起外界關注。所謂基尼系數是用來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從0到1,數值越高反映貧富差距越大。通常認為,基尼系數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就是收入懸殊。美國QUARTZ網站說,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基尼系數幾乎都在0.4以上,2012年系數為0.474。文章說,雖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放緩,但中國官員還是能拿出一些好消息:比如與去年相比,中國的貧富差距緩解了一點,非常小的一點。 |
相關閱讀:
- [ 01-20]中國新一屆政府首份經濟“年報”的三喜三憂
- [ 01-20]評論:讓GDP更輕盈更親民
- [ 01-20]2013年GDP同比增7.7% 創14年來最低增速
- [ 01-20]國家統計局:2013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7%
- [ 01-20]統計局:去年GDP增速為7.7%
- [ 01-20]警惕“錢花了,霾還在”
- [ 01-20]各方預測2013年GDP全年同比增7.7%左右
- [ 01-17]部分中西部省GDP目標仍維持兩位數 明顯高于東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