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讓我們的水土“喘口氣”(政策解讀·關注一號文件③) 解讀人: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 祝衛東 陳良彪 采訪人:本報記者 馮華 亮點一:注重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逐步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強調要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這是文件中的一大亮點,是中央著眼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的重大戰略決策。 這些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連年豐收,2013年取得了總產12038.7億斤的好成績。我們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成績。但也必須看到,為了保吃飯、保供給,我們以往不得不過度開發農業資源,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過量施用農藥化肥保住了產量,卻污染了環境。一些地方的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嚴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埋下了不少隱患,已到了非下決心治理不可的程度。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國農業將難以為繼,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常言道,農耕不能“窮其地力”。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亮點二: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推廣先進技術 農業生產方式應當如何轉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為今后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首先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監督考核和激勵約束。其次是分區域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我國目前的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提升空間還很大。 此外,也要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支持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殘留農藥使用、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等。這些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和根本出路。 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還要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這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得到強化。文件提出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林業重大工程。并提出在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進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以及完善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補貼政策。對于面積遼闊但退化嚴重、生態脆弱的草原,也提出加大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啟動南方草地開發利用和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此外,對海洋生態、漁業捕撈、江河湖泊綜合整治等都進行了全面部署。 亮點三: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 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 今年一號文件的另一亮點,就是提出要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的治理與修復。對那些污染嚴重、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的耕地,該改種的就改種,該治理的就治理,該退耕的就退耕。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我國有相當數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于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還有6471萬畝耕地屬于25度以上陡坡地。 在休養生息試點方面,主要安排了3項工作:一是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通過財政獎補、結構調整等綜合措施,支持受污染的耕地逐步改種轉作。二是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從2014年起,在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逐步實施。三是開展實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綜合治理試點。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要特別注意摸清底數,抓緊編制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控制好規模和節奏,分類探索耕地修復保護模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受沖擊,確保修復區農民的就業和收入不受影響。通過財政獎補、結構調整等綜合措施,保證修復區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降低,按照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推進。 |
相關閱讀:
- [01-20] 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民承包經營權可抵押擔保
- [01-21] 中央一號文件流露中國對待轉基因產業化態度
- [01-20]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吃的和種的,要端好同一碗飯
- [01-21]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村務政務公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