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全球外交2013年重拾“談判妥協”傳統
2014-01-26 09:52?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2013年或將被載入世界政治史冊。各國外交官在動蕩與混亂的背景下再次展現能力,以達成一致、促成理解并實現雙贏。換句話說,就是要達成令各方滿意的妥協。 這似乎是對外交工作的基本要求且別無他法,但過去20年來并非如此。冷戰結束后,兩大陣營勢均力敵、迫使雙方采取行動時考慮共同利益的全球平衡機制消失了,勝者獲得長期以正確者自居、無需考慮其他各方反應的權利,尤其是在曾經的對抗以和平方式結束、勝利不是在戰場上取得而是來自對手的自我解體的情況下。這更加強了勝者的道德與意識形態優越感,并清楚地反映在對世界各地不斷爆發的地區沖突的態度中。 此前,外部力量通常有其支持目標,并作為仲裁與調停者,迫使沖突各方達成妥協。1990年后情況發生改變,居主導地位的大國事實上決定了誰是沖突的過錯方。從政治支持到波黑的外科手術式軍事打擊,再到對利比亞的直接軍事干涉,大國運用各種手段積極支持其所認為的“正當”力量。在任何外交談判中,議題已不再是如何結束沖突,而是“壞人”投降的條件。這一模式2013年9月被終結。盡管美國一度曾高調宣布要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但最終未能實現。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力量結構發生了變化。美國及其盟友在國際事務中擁有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已結束。部分原因是美國和歐洲內部問題,部分是由于中國影響力的增加和俄羅斯政治實力的恢復,以及土耳其、巴西、伊朗、印尼等國實力的增強。 國際體系已開始恢復平衡,過去行之有效的機制也相應要得到恢復,這首先是具有“開放性結果”的艱苦外交談判,是通過利益協調和專業性的討價還價達成結果。敘利亞的悲劇尚未結束,況且銷毀化武的成功將如何轉化為政治調停也不得而知。然而,盡管存在各種技術和政治障礙,但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意愿,就一定能解決問題。2013年9月專家還曾對俄方計劃的可行性表示懷疑,但該計劃目前已在逐步實施中。2013年的其他重大事件不同程度地確認了時代的更替或更替的必要性。圍繞伊核問題的死結本來看似只能通過戰爭解決,現在也突然出現和平解決的曙光。一個反面事例是圍繞烏克蘭的矛盾。這里恰恰相反,各方不是尋找都能接受的模式,而是讓一種不惜任何代價獲取勝利的狂熱占據了上風。俄羅斯和歐盟的“基輔爭奪戰”再次證明這一拉鋸戰毫無意義。烏克蘭是一個無法確定其地緣政治定位的國家,其發展只在一種情況下有可能,即兩大強鄰聯手合作時,否則基輔只能搖擺不定并徒勞地試圖左右逢源。目前,局勢似乎已趨于平靜,俄羅斯關于三方坐下來冷靜討論問題的提議有可能會在2014年被接受。 提前展望未來甚至僅僅是下一年的事情并無意義,但我還是想冒昧地大膽預測,已出現的趨勢會持續下去,因為它絕非巧合,而是反映了一個長期的新趨勢。(費奧多爾·盧基亞諾夫 作者為政治學家、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 |
相關閱讀:
- [ 01-26]對外交往如何面對“擠對中國”
- [ 01-26]日媒:安倍不可能就拜鬼及帝國主義行徑向中國道歉
- [ 01-26]中央國安委公布領導架構 戰略頂層設計得到加強
- [ 01-25]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開創外交新局述評
- [ 01-25]專家解讀國安委:規格高于一般領導小組
- [ 01-24]美國德州不顧外交抗議堅決處死一墨西哥籍男子
- [ 01-23]樸槿惠訪印度瑞士開展經濟外交 為韓國招商引資
- [ 01-22]韓政府稱利比亞綁架事件敏感度高 暫時不便置評
- [ 01-22]外交部駐港公署:將進一步拓展深化香港對外交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