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推門進入現年8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張洪山的房間時,他正躺在床上曬太陽。聽說有記者來采訪,張洪山趕緊起來,吃驚地問:“中央媒體都是關心國家大事的,怎么會來這里呢?” 還沒等記者開口,他就從床頭拿出自己編寫的快板,說:“這就是我老漢住在這里的感受”。在這個題為《生活賽神仙》的快板中,張洪山的臺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電動大門亮燦燦,彩磚路面惹人羨;柏油通道寬又寬,住的大樓像宮殿……” 張洪山所說的“宮殿般的大樓”正是投入使用不到兩個月的延安八一敬老院。與其他敬老院不同,在這里休養的都是老紅軍、老復員軍人。與1959年創建初期的二十幾張床位相比,新建成的延安八一敬老院設計床位400多張,供全市老紅軍、抗日老戰士和老解放軍戰士常住或輪休。 張洪山是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人,1951年,20歲的他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身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戰爭結束后卸下戎裝,在家務農,育有四女一子。 在延安,像張洪山這樣有過戰場經歷的老兵有4000多名。進入新世紀,中國逐步加大對退伍老兵的撫恤力度,建立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每年在上一年基礎上增長15%-20%。 “老婆子(妻子)不在了,兒女不在身邊,即使在身邊也得忙自己的,沒時間招呼我。一個人住得自己挑水、拾柴、做飯,在家種點玉米,賣掉玉米買面可以吃饃。”張洪山這樣回憶2012年進入敬老院以前的生活。 新建成的延安八一敬老院位于延安市棗園鎮裴莊村,占地50畝,距離市中心約15分鐘車程,首批入住的老人130位,敬老院的運營經費由延安市政府負擔。 “由于新敬老院剛剛投入使用,入住人數還不足三分之一,年后陸續還會有老人入住,受中國人養老盡孝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兒女雙全的老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 延安八一敬老院院長徐建華說。 86歲的抗日老戰士劉澤民是張洪山的室友,他告訴記者,來到敬老院后不但生活比以前方便了,還“認識了新戰友”,一起回憶戰場經歷,有很多共同語言。 張洪山和劉澤民住的房間約30平方米,木地板,實木床。房間內壁柜、液晶電視、空調、飲水機等生活設施齊全。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從此,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后方。延安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全市現有老紅軍161人、抗日老戰士733人、其他時期在鄉老復員軍人4072人。 和其他地方敬老院一樣,延安八一敬老院也面臨專業護理人員短缺困難。據了解,敬老院目前有74名服務人員。“如果所有床位住滿,還需要大量護理人員,但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老年護理行業,文憑高的看不上服務工作。”徐建華說。 (記者 楊慧、李志暉、陳晨、薛天) |
相關閱讀:
- [ 09-04]退伍老兵挺軍人 馬辦前勁爆開合跳一千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