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城市中出現了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在異鄉工作,每逢春節,盼望回家卻又害怕回家。讓他們恐慌的不只是逼婚,還有發不完的壓歲錢、還不清的人情債、探不完的隱私……在網絡上,這群人被稱為“恐歸族”。 不過,恐歸族也有自己應付的辦法,今年春節,針對被逼婚,沒錢發紅包,被問隱私怎么辦,網上出現了各種神回復,見招拆招之間,也折射出現代生活與鄉土傳統之間的落差與沖突。 A類恐歸族恐慌 年過三十剩男剩女怕被逼婚 “有對象沒”已經成為現在年輕人過年回家最怕被問起的問題,這個父母親戚們過年團圓最熱衷話題讓他們苦不堪言。今年是鐘小姐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剛滿25歲的她一直認為,會被家里人逼婚的就是年過三十的“大齡未婚男(女)青年”,但這次回家的第二天,“有男朋友了嗎?”、“到底想找個什么樣的啊?”、“不小了,別再挑三揀四了!”……這些問題已經被自己大家族中的幾十個人輪番問了十幾遍,讓鐘小姐覺得自己在父母親戚的眼里儼然變成了“大齡剩女”。外公還特意提醒她,如果明年過年仍然不能帶回男朋友給家里人看,這樣的“審問”還會繼續下去。“回家過年簡直就是在受刑!”鐘小姐感慨說,要是明年也這樣逼婚,她也會變成“恐歸族”。 A類神回復:對于鐘小姐這樣的“女學霸”,在《春節返鄉反逼婚指南》中對應的招數就是各種反問,“念高中的時候準我談戀愛了嗎?那我念大學的時候你準我談戀愛了嗎?念研究生的時候呢?”在家長節節敗退回答“沒有”的時候,作為女學霸的你就可以大吼一聲“我成女博士了您讓我嫁人?”如果你是宅男,那就更簡單了,一句“你從小就不讓我跟陌生人說話啊”,家長只能一邊淚奔一邊反思自己了。 B類恐歸族恐慌 紅包越來越大 春節變春劫 如今,90后開始進入職場,80后也集體“奔三”,收紅包的年紀過了,發紅包就難以逃脫。但隨著物價水平的年年增高,紅包的厚度也是年年看漲。1989年出生的王小姐感慨地說,小時候過年大人給10塊錢都能高興好久,但今年自己給剛上幼兒園的小侄子包了500元的紅包都沒能換來他甜甜地叫一聲“姑姑”。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還有侄子侄女、外甥……”王小姐掰著手指頭數起自己要發紅包的對象,從年三十回家到年初四,她一共發出去10個紅包,主要給了家里的長輩和晚輩,細算下來已經花了近7000元,好不容易盼到的年終獎所剩無幾。除了回家后發的紅包,回家前采購的“年貨”也是王小姐的一大筆開銷,不到年初三,王小姐從北京帶回老家的十幾盒點心、烤鴨、果脯就已經送光了,“還有親戚朋友沒送呢,又要落埋怨,明年還得多買!”如此一番折騰下來,年還沒有過完,王小姐已經為自己年后缺錢的生活發愁了。 B類神回復:回家難免要送禮,全送“高大上”,一年的血汗錢就打了水漂,所以學會低調(便宜)、奢華(樣子貨)、有內涵(靠忽悠)。給孩子們的壓歲錢可換成“熊貓銀幣”,立馬就顯了檔次。面對孩子,你應該把重點放在熊貓圖案上,讓他們拿著銀幣樂和樂和;對著家長,可以大談一下近幾年郵幣卡投資市場的火熱,不經意透露一下“這銀幣的升值前景很明朗!”當然,你帶回來的銀幣只是淘寶買來的。 C類恐歸族恐慌 回家無隱私 收入財產情況,本屬于每個人的隱私,尤其對于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自己每月收入幾何、如何開支,往往希望對親戚朋友甚至家里人保密。在北京從事IT行業已有兩年的小寧,便是如此。小寧的月收入與績效掛鉤,因此每個月實際收入不平均,基本保持在7000至10000元之間。大專畢業的他已報名參加自考,拿到本科學歷,周末就貢獻給了培訓班。而報名自考的事,親朋好友大多不知情。 “我不想告訴爸媽,但是他們就想知道我錢花在哪兒了。”小寧說,在京工作兩年基本沒有存款,但都花在自己認為該花的地方。過年一回到家,父母和親戚朋友便仔細詢問他收入如何,讓他十分無奈。“還有一個不愿說的原因,就是擔心別人找我借錢拿不出來。”小寧回憶,此前朋友找他借錢,手頭緊張又不好意思拒絕,東挪西湊才借來5000元給朋友。 C類神回復:解決小寧的擔憂,網友支招“要主動出擊”,不等親戚朋友問及工作就主動曝光。“月收入三萬,so easy!”當然,你也可以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中石化、中石油這些央企,是你時常合作的商業伙伴,它們的產品價格高、質量差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沒辦法,這就是工作,“一個乙方還耍大牌,只能忍了”。這不算撒謊,因為你開車總是要加油的。 逼婚之神回復 逼婚之女學霸版 家長:怎么還不結婚啊? 女兒:我念高中時您準我談戀愛了嗎? 家長:沒有…… 女兒:那我念大學時您準我談戀愛了嗎? 家長:沒有…… 女兒:那我念研究生時您準我談戀愛了嗎? 家長:也沒有…… 女兒:我成女博士了您讓我嫁人? 逼婚之宅男版 家長:讓你相親,你干嗎不去啊? 兒子:不敢去。外面車多太危險,你從小就這么教的啊。 家長:那你打電話了嗎? 兒子:沒有。你從小就說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的啊。 專家觀點 “恐歸癥”反映了 傳統觀念和現實的割裂 年輕人害怕回家過年,歸因于個人心理素質不過關,還是家長們過于“強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社會傳統觀念和年輕人的生活現狀不接軌,是造成部分年輕人患上“回家恐懼癥”的深層次原因。他解釋,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視野較為開闊,思想也更為開放,與家長們對待壓歲錢、婚戀等的觀念有一定分歧。 “不少年輕人其實收入并不高,生活壓力比較大。”夏學鑾教授分析,許多北漂青年的實際收入有限,與家長、親戚朋友的期望或許不相符。他們的老家在小城鎮或鄉村,社會風氣較為傳統,街坊鄰居相互攀比,“好面子”的家長嘮叨不停,逼婚、壓歲錢等自然讓年輕人不勝其煩。“要治好‘恐歸癥’,家長們應該學學春晚小品《人到禮到》中的‘剎住不正之風’,理性、開明地接受年輕人的新觀念。” 文/記者 董鑫 周敬啟 |
相關閱讀:
- [ 01-29]男子因被逼婚不愿回家 父母無奈在報紙發文吁兒歸
- [ 01-21]阿扎現場逼婚男友:鉆戒要大過沃茲的8克拉
- [ 01-20]18歲少女遭外公關家里逼婚 曾收對方1萬元彩禮
- [ 01-19]傳統觀念與現實壓力碰撞 “中國式逼婚”是否有解?
- [ 01-15]郭富城談感情:媽媽從不逼婚 我還是相信緣分
- [ 01-10]職場壓力大 年輕人年底最怕逼婚和追問薪水多少
- [ 12-22]美女穿婚紗食堂拿大喇叭逼婚 校方稱系演戲(圖)
- [ 10-25]男子被“小三”逼婚 不堪煩擾將其推下防洪壩致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