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一個班集體中,大部分人畢業后會選擇在家鄉,或離家鄉近的地方就業發展;少部分人因學業或感情等原因,選擇在外地發展。這些在外地發展的人們,在尋求穩定和歸屬感上,會反復有些許遲疑。 其中,市民毛女士說道:“小時候我總想以后去遠一些的地方工作發展。大學四年離開了鄭州,雖然在外地也生活了四年,但始終覺得那就是個上學讀書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有了高興或者煩惱的事情,還是會第一時間和家人傾訴。所以畢業后,我果斷先回家,再找工作。” “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外地發展的人,在心理上建設歸屬感、與外界建立信任感以及建立情感支持系統,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對此現象,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蔡勁林如是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蔡勁林談到,成年人要熟悉新環境,需要花費3到6個月,而融入新環境中,則需要10到15年。人到了新的環境中,初期都難以安穩下來,尋求歸屬感是很困難的,內心會把新環境與過去成長的環境進行對比,內心就會別扭;此外,在就業過程中,多少會受到地域觀念的影響,與上司、同事之間建立信任關系,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 “再者,就是人脈關系的建立,在現代社會,對于一個人的發展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在外地發展,需要時間去建立人脈關系;而內心無法避免的孤獨感,加劇了建立人脈關系的困難。但在家鄉發展的人,本身就有人脈關系的基礎,即使遇到失意,也有相應的情感休整平臺。從比例上看,留在家鄉發展的人居多,這樣的前提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更多兒時信賴的人可以一起抵御。最末一點,在家鄉發展的人,對環境很熟悉,遇到狀況的時候反應很快。而在陌生環境中的人,則需要時間去摸索和熟悉環境。”蔡勁林說道。 當記者問及,教育等背景相同的情況下,在家鄉與外地發展到穩定狀態,需要的大致時間時,蔡勁林回答:“一般情況下,在新的環境中要發展好,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但如果在家鄉的話,時間可以減半甚至縮短三分之一。”(完) |
相關閱讀:
- [ 01-29]許連捷:“打拼”才會贏
- [ 01-29]異國打拼 回家團圓
- [ 01-23]在中國打拼的朝鮮姑娘
- [ 12-30]被指進軍2016下鄉暖身 郝龍斌:突破藍綠為民打拼
- [ 12-27]歲末迎新 臺灣朝野人士盼共同打拼以和為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