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治霾60年仍任重道遠
2014-02-11 07:58? 張璐晶?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左圖:2013年10月22日,哈爾濱;右圖:1953年11月17日,倫敦。 2013年1月29日,大連附近,一輛火車從霧霾中逐漸顯現。右圖,1959年1月29日,倫敦利物浦街車站,乘客在彌漫的霧霾中查看出發時刻表。 禍從煤出 專家后來解釋煙霧事件時指出,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于戰后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 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云,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 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當大量的SO2從煙囪中排出后被氧化,混合了水蒸氣之后,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 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主任解洪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煙,而高濃度的SO2可以誘發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促發死亡,因而在兩周之內導致了幾千人的過早死。 事實上,在煙霧事件之前,伴隨快速的經濟發展,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已經漸趨嚴峻,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以追溯到1813年。此后100多年,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并最終釀成慘劇。 煙霧事件成為一個楔子,以此為節點,拉開了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的序幕。 |
相關閱讀:
- [ 02-07]痛下決心,只爭朝夕
- [ 01-17]多地將治霾定為今年政府工作重點
- [ 01-14]福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治霾" 跨省市地界抓住灰霾
- [ 01-14]福建省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治霾” 跨過省市地界“抓住”灰霾
- [ 01-09]治霾“軍令狀”別虎頭蛇尾
- [ 01-06]治霾,城建需有度
- [ 12-27]科達機電6年10億造治霾利器 叫好不叫座
- [ 12-19]“治霾戰役”不能讓油品質量拖后腿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