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日專家:2014應成為日本“覺悟之年”
參考消息2月11日報道【日本《世界》月刊2月號文章】題:希望2014年成為日本走出死角的覺悟之年(作者日本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寺島實郎)
2013年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個因素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與奧巴馬連任后的美國的關系。回顧過去的一年,這一因素確實發揮了作用。在習近平領導班子上臺后僅3個月,美中首腦6月份在加利福尼亞會晤,7月份兩國又在華盛頓舉行了戰略與經濟對話。此外,在中國劃設了防空識別區后不久,美國副總統拜登就訪問了日中韓。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美中關系已進一步深化。
安倍政策超越合理范疇
毋庸置疑,美中關系包含著諸多對立因素,比如人權問題、貿易摩擦、知識產權、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和南沙群島等領土問題,不一而足。從表層來看,人們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個“美中新冷戰”和“美中爭霸的時代”。
然而,近年來美中互視對方為戰略對話伙伴,在加強溝通的同時,努力擴大自身在世界中的影響力。盡管日本一直在玩弄游戲,試圖“借助日美同盟來扼殺中國的威脅”,但在過去一年里,美中不斷地加強溝通,美中之間似乎已形成這樣的基本共識:兩國必須極力避免因卷入日中之間的領土糾紛而爆發戰爭。
日本認為仰仗美國就能夠對付中國的威脅,這種基本判斷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當然,日美同盟具備一定的威懾作用,但如果對其寄予過多的期待則是危險的。
我在歐洲與歐盟相關人士交談時有一個明顯的感覺,他們認為日本要處理好與中韓兩個鄰國的關系“還真不容易”,背地里對“亞洲的不思進取”感到放心。他們一方面對“亞洲的崛起”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刮目相看;同時又對亞洲鄰國之間相互掣肘、彼此消耗的愚蠢行為多少抱著幸災樂禍的感覺。
日本人傾向于認為,“受中國和韓國狹隘民族主義的挑弄,日本也不得不倉促應對”。當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政治家靠煽動民族主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是家常便飯。然而,安倍政權領導下的日本向世界發出的信息,不僅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極端狹隘。安倍政權不是站在日本近現代史的角度來加以反思,推動戰后民主主義走向成熟,而是帶有了強烈國家主義的色彩,對過去發動的戰爭念念不忘。
參拜靖國神社、建立日本版國安會(NSC)、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推動行使集體自衛權和制定新的安保戰略,這些做法已經超越了保守主義的合理范疇,甚至引起了盟國美國的不安。如果日本自認為是21世紀亞洲的領袖,就應該有勇氣堂堂正正地提出亞洲合作的外交構想。
“安倍經濟學”只是個悲劇
“安倍經濟學”的本質是依靠外國投資者炮制的股價飆漲的假象。在2012年安倍上臺后的一年里,政府通過實施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吸引了外國的投資,推高了股價,然而時至今日,這種做法已經進入危險的臨界點。
在此期間,日本的機構投資者累計凈流出6.2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資金,個人投資者凈流出7.7萬億日元。換言之,日本人累計從股市撤走13.9萬億日元。雖然政府標榜“安倍經濟學”帶來了股市的上漲,但實際日本人內心根本不相信這些言論。由于是外國人操作而不是投資實體經濟帶來的結果,因此日本投資者毫無顧忌地拋售了手中持有的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投資者的主體并非資本主義賴以發展的產業資本,而是對沖基金等買空賣空的資本,它們操控著資金的博弈。不論是股票、債券,還是外匯、房地產領域,只要有利可圖它們便會蜂擁而至。在發達國家竟相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和新興國家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的背景下,迷失了方向的資金一下子流入了日本。這種股價上漲是建立在世界金融體系不健全的基礎之上的,絕非因為實體經濟得到了改善。
今年春季過后,預計世界各國將會逐步地退出量化寬松的政策。
日本資本主義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的一年,外國人凈流入日本股市15萬億日元,日本人凈流出14萬億日元,使得外國人持有的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超過了三成。由于需要照顧到股東等利益,日本企業的經營將不得不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勞動者得到的報酬將被擠占。貧富差距正在悄悄擴大,貧困人口會越來越多。當對沖基金主導的假象被揭穿時,我們切不可貪食他人丟棄的殘羹剩飯。如何發展立足于技術和產業的實體經濟,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這才是當今日本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沉醉于愚蠢咒術和超寬松貨幣政策的“安倍經濟學”,是日本國民的悲劇。世界各國期待著日本經濟能夠恢復增長的活力,但現實中卻給金融資本主義提供了資金博弈的戰場,讓我們過于陶醉在其中,而今已到了覺醒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