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法執法”的城管屢遭執法尷尬 如今,城管隊伍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城管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給城管的大多數是“難啃的骨頭”,城管屢屢遭遇執法尷尬。 寵物隨地便溺,當事人經常不以為意,扭頭就走。城管既不能限制人家自由,也不能要求人家出示身份證明,只能自己清理干凈。 機動車違章占道被城管抄牌貼條,有些司機對此視而不見,根本不去城管部門接受行政處罰。 有時,違章建筑也會變得“理直氣壯”,阻礙城管執法,因為拿到了規劃審批…… “在傳統的執法體系中,從查處到執行是一個完整過程,而城管執法享有的執法權是有限的,行政強制權只包括扣留、強制帶離現場、扣押、查封、責令停產停業等,憑借這些有限的措施進行大量的現場執法,難免帶來執法困境。”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熊文釗說,同時,一些地方政府把很多本不屬于城管的事項交給了城管,卻忽視了城管執法的執法條件和技術手段,忽視了城管和其他職能部門的配合,進而導致一部分事項無法執行。 除了“管不了”、“管不好”,“怎么管”也是城管頭疼的問題。南京某區城管大隊賈副大隊長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拆除違章建筑時,由于一直找不到當事人,根據《南京市容環境管理條例》可以張貼送達的規定,我們把通知書張貼在違章建筑上。在規定的時限內當事人沒有自行拆除,我們進行了拆除,結果被告上了法院。最終法院根據民訴法規定的送達方式中沒有張貼送達,判我們敗訴了。” 這是“借法執法”惹的禍。“我們至今還沒有全國性的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的法律法規,城管執法只能依據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清華大學教授余凌云說,但是,同一違法事實往往有多個相應的法律條款,并且這些法律法規的時間、級別、類型、處罰標準不同,這就導致執法的統一性、準確性不足,執法相對人容易產生異議。更嚴重的是,“借法執法”會讓百姓產生“城管無執法權”的質疑和對城管執法的抵制。 “無爹無娘”的城管狀況必須改變 “無所不管”的城管為什么還要“借法執法”甚至陷入一個個執法尷尬?西安市城管局局長呂強給出的答案是:城管“無爹無娘”。 “一直以來,各地城管執法機構屬于地方市、縣政府的執法機構,省級政府和中央政府中沒有單獨的城管執法機構主管部門,這就造成城管執法機構存在著訴求難達上級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困難。” 呂強說,各級政府和部門決策時,就可能會忽略城管執法機構和城管執法事業的利益,使得城管看似越來越“全能”,實則越來越“無力”。 怎么辦?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院長王周戶建議,應該加強城管體制的頂層設計,國家應出臺一部規范城市管理的基本法律,明確城管執法人員的權利義務、法定職責、執法方式、執法程序、法律責任等問題,使得城管執法不靠“人”(地方政府)而靠制度(法律規定)運轉。 “但是,由于每個城市功能、特色不一樣,很難從中央層面對全國城管執法機構進行統一管理,因此,我們更需要地方的自主改革和創新。”北京大學教授湛中樂說。 的確,湖南省長沙市正在大力推進城管公安“雙劍合璧”。“由于公安主動參與、提前介入、積極配合,城管的行政執法不僅得到了支撐,還避免了沖突。” 長沙市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局長肖雄飛說,截至目前,長沙城管公安已發展到280人,處置突發事件200余起,疏導化解各類矛盾4269起。 的確,西安市創設了“城管與公安、交警、公證聯合工作機制”。對于法定期限內拒不履行處罰義務,也不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案件,他們向城管巡回法庭申請強制執行。統計顯示,自2009年以來,法院受理城管移交的案件3630起。法院曾對150起案件通過公證進行證據保全,無一異議,實現了零暴力抗法、零執法投訴。 無論如何,政府的思路決定城管的出路。專家表示,在未來,地方政府不應“一切交給城管”,城市管理也不是各職能部門之間簡單的業務配合,而是首先要厘清各職能部門的法定職責,進一步相對集中執法權,從源頭上解決多頭執法、權責交叉等問題,真正建立起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從而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 |
相關閱讀:
- [ 02-08]停車位上蓋小樓 城管答復:一直在調查中
- [ 02-06]城管加班又加點 巖城節日更亮麗整潔
- [ 02-05]六旬老人墜河 城管施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