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學者“雷語”頻發 處置惡性極端案例應問責
2014-02-13 06:5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瑋 李艷 |
分享到:
|
超越常識最常見 “‘雷語’雖然層出不窮,但是梳理分析后不難發現,無外乎幾種常見類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龐胡瑞將“雷語”產生的原因歸納為以下10個方面: 超越常識范疇型;舉例類比不當型;徹底否定民眾期待型;回應缺乏理論支撐型;違背基本法治觀念型;出言要挾與脅迫型;解釋引發新質疑型;輕視輿論自以為是型;對成果盲目自信型;自我炫耀型。 在常見官員、學者“雷語”類型中,超越常識性判斷居錯誤之首,典型表現包括不符合常理的推理、錯誤的判斷和過于武斷的結論等。2013年就有多個專家在食品安全與環保領域錯位發言。 與超越常識范疇類似的錯誤,還有舉例類比不當、回應缺乏理論支撐。類比不當尤其以專家錯誤言論為多。與知識層面較為普通的公眾相比,作為學術權威的專家的專業解釋容易引發過度猜想。在熱點事件中,官員與學者對理論掌握不足而做出的錯誤解讀,也容易引發網民代為詮釋,造成輿情危機的二次傳播。專家與官員對研究成果過度自信也容易產生“雷語”,導致網民的不信任與輿論敵意。典型“雷語”如“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兩年沒問題”。 與以往相比,脅迫類“雷語”已較少出現。一方面是由于媒介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信息公開使得“威脅”的作用日減。專家認為,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基層官員往往缺乏基本的媒介素養和輿情應對能力,面對輿論批評容易產生過度反應而口出“雷語”。此類輿情配合突發事件往往會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具有較強的烈度。 在這些“雷語”中,違背基本法治觀念型屬于較為嚴重的錯誤。有專家強調,堅持法治是為官一方的話語底線。部分官員在突發事件的回應中,存在法治意識淡薄、無視基本司法事實等情況,值得警惕,應當杜絕。 |
相關閱讀:
- [ 01-13]關注政協發Pad,更要關注履職質量
- [ 01-09]“雷語”頻現說明為證還需“尚德”
- [ 10-25]“爆粗口”局長攤上事了
- [ 10-21]領導干部別怕“說錯話”
- [ 10-17]違背常識的發言愧對“教授”二字
- [ 09-24]專家學者不應充當那“一勺污水”
- [ 09-24]開放的觀點市場有賴于寬容和自律
- [ 09-24]誤導市場的學者“雷語”算不算造謠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視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