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4日電(上官云)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農歷馬年元宵節,亦是西方情人節。19年一遇的浪漫“邂逅”在催生新商機的同時,也讓這天該如何度過成為熱點話題。連日來玫瑰價格攀升、元宵遇冷的現象更引發一些網友、專家憂慮傳統習俗的傳承。提及此事,民俗專家蕭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元宵節可稱古代“情人節”,平時被禁止出門的女性在這天也能出門觀燈,便有可能遇到意中人。蕭放還提到,我國元宵節習俗多樣,恰逢西方情人節亦是正常現象,無須將二者刻意比較,平常心對待即可。 元宵不敵“玫瑰花”引憂慮 專家稱無須刻意比較 今年的元宵節與往年略有不同,那就是恰逢西方情人節。節前,情人節的“標志性符號”玫瑰花身價暴漲。多家媒體記者走訪京城花卉市場發現,今年情人節的玫瑰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近三成,達到了往年平時價格的將近10倍。有商家表示,情人節當天,玫瑰的價格會更高。 記者在多家商場、超市看到,元宵均打出了“促銷”的牌子,并且購買湯圓的多為年長者,年輕人并不多見。有的廠家甚至推出其他配套優惠活動,以期拉動“元宵經濟”。 正是這種現象引發了一些人擔憂。有網友表示,這種現象背后是當今社會對傳統元宵節的忽視,以及年味的逐漸遠去。甚至有專家為此呼吁,公眾應多多重視傳統文化。 蕭放對此卻表示了比較“寬容”的態度。在他看來,元宵節碰到情人節,正好一舉兩得,傳統現代相碰撞,或許更能增加節日情趣。 “元宵節習俗在傳承過程會有一些變動,恰逢西方情人節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公眾沒有必要特意將二者比較。”蕭放表示,元宵習俗也在逐漸演變,我們應該強調傳統價值觀。但年輕人過情人節也無可厚非,需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順其自然。 元宵節曾很“另類”:游藝項目多 主要夜間舉行 其實,在中國元宵節本來是一個極富娛樂性的節日。對于它的起源以及曾有過的盛況,專家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北京大學教授陳連山認為,元宵節起源于漢武帝創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至東漢末年才開始成為節日。隋初,元宵節完全成熟。明清以來,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因而極其熱鬧。其主要內容是吃湯圓、觀燈和娛樂游行。游行活動中有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則是元宵節的高潮。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崗對這個觀點表示贊同。他認為元宵節發展到明朝時非常受重視,曾一度放假十天。這個節也確實非常熱鬧,放燈、放煙花等都是一般節日所不具有的。 在蕭放看來,元宵節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有些“另類”——游藝項目多且主要在夜間舉行。是夜,燈火通明、鼓樂喧天,在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頗為少見,可稱是全民的“狂歡節”, 蕭放表示,元宵節堪稱中國古時的“情人節”,平時被禁止出門的女性也可出門觀燈,有了和人交流的可能,也可能會碰到“意中人”,才會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之類的說法。 各地元宵節習俗多樣:孝感敲鐵罐 溫州挑燈會 在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元宵節的民俗傳承在城市與農村大有不同,并且各地也自有習俗,十分豐富多彩。 “早先元宵節,觀燈、賞燈的相關活動很多;在鄉村則主要和祈求豐收有關。”蕭放舉例道,在元宵節當天,湖北孝感素有“正月半,敲鐵罐”之說,敲的東西或許是鑼鼓,或許干脆就是一個鐵罐,目的是弄出一定的聲響,代表喚醒大地。 這樣的習俗和古時觀念有關。蕭放說,過去有一個說法,元宵之前的嚴冬大地會“冬眠”,人們認為制造一些響動能夠叫醒大地,藉此期待農業大豐收。 蕭放介紹,與祈求豐收有關的習俗還有祭神、游燈等行為。而浙江溫州有“挑燈會”之俗。元宵節那天,很多人把紙糊燈籠挑在竹枝上面,意味“迎春”,非常熱鬧。 |
相關閱讀:
- [ 02-14]元宵恰逢情人節 北京今日晚高峰或從中午就開始
- [ 02-13]元宵節撞上情人節 你陪家人還是陪伴侶?
- [ 02-13]霧和霾前來“鬧元宵” 明天華北黃淮等地月朦朧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