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校國學教育遇冷 臺國學教材進大陸遇尷尬
2014-02-14 07:27? 劉楠?來源:CCTV《新聞1+1》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主持人: 我們先來看一下從臺灣地區引進大陸的這套已經實行了60多年的臺灣教材,它有上下兩冊,叫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上冊主要都是要選讀《論語》,下冊主要選讀的是《孟子》,還有《學庸》。我們引進過來之后,保留的是絕大多數,只是在名字上做了基本的調整,把“基本”變成了“基礎”。另外,比如說臺灣地區的教材里面會提到當下的一些人和事做例子,到了大陸之后,會根據大陸高中生的理解,選擇一些他們能夠理解范圍之內的人和事。 在介紹完這些教材之后,我們來電話采訪一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副院長。熊院長,您怎樣看待這樣一份在臺灣地區已經60多年的國學教材進入到大陸這樣一個現象? 熊丙奇: 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促進交流和借鑒,共同推進兩岸的國學教育。但是在引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只注重引進,而不注重它的具體使用,比如在大陸怎樣進一步編寫適合學生的內容,還有增加加強隊伍建設,以及轉變老師和學生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引進的教材做到水土相服,而不是水土不服。 主持人: 您覺得這套教材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熊丙奇: 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知道國學教材是怎么編寫的,他們是怎么做的。因為在我國大陸地區,雖然大家都重視國學教育,但是都停在概念上,沒有具體的落實。 主持人: 好,謝謝熊教授,稍候我們更多的問題跟您連線。了解完熊教授作為一個專家怎么看待這套教材的引進之外,我們再看看教育部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對記者說,受教材內容、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套臺灣必選課的教材,在部分試點學校中是作為課余讀物,教育部持贊同和支持的態度。也就是說臺灣地區把它作為必讀書,在大陸進來之后,它是作為課余或者選修的選擇。 在聽完大陸方面對這套教材的看法之后,我們再聽一聽臺灣人他們在受了一代一代這套教材的教育之下,他們是怎么看的,我們聽一聽臺灣的電視主播盧秀芳怎么說。 臺灣中天主播盧秀芳: 臺灣的孩子從高中開始規定,都要讀這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是我手上的總有六冊,每三冊是《論語》,一冊是《孟子》,另外一冊是《大學》跟《中庸》合在一塊。我高中的時候跟著老師在學校學的,很持平地講,遇到的都是好老師,認真老師,上起課來個個心有戚戚焉,這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里得到充分的經驗,這是一種反芻式的教育,小的時候不懂,只會背,只會考試。但年紀越大,越能夠體會,越想越有道理。幾乎所有我們的人生困惑在這里面都有解答,比方說你要買房子,買哪呢?孔子早就說過了,里仁為美,所以房價再貴,商業區龍蛇混雜,風氣不好不能住啊,要住要住文教區。 主持人: 這是一套好教材,但是就像剛才熊院長所說,這個好教材引進過來,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要讓它水土相服,而不是水土不服,為什么?因為我們引進這套教材的目的是為了借鑒,借鑒之后是為了調整我們自己在國學的過程中有什么可以向他們借鑒的。接下來就是交流,而最終的目的是讓教、學相長,大家都受益。好了,這是主觀的想法,希望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但是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這套教材的推廣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我們繼續關注。 (短片): 北京四中高中部學生 洪閩京: 別人讀英語,背單詞。我覺得不差在這幾分鐘,早上我用這個來調整一下狀態,讓自己的心踏實下來。朱子說,一事不知,儒者之恥。 解說: 北京四中高一的小洪,每天的晨讀大多會選擇國學經典,每周她也有一個下午的時間選修國學課。北京四中,從2006年開始就把國學課作為初中校本必修課,高中校本選修課,學校還成立了國學社和國樂團。 央視記者劉楠: 這里就是(北京四中)國學選修課的現場,其實學校有60多種選修課,競爭也很激烈,所以國學課為了吸引大家,名字還改成了“我們應當記住的那些人和事”。從選修的人數來說,只是有十幾名同學,可能不是特別熱。學校選修課最熱的是什么呢?高一數學競賽,包括模擬聯合國,還有橋牌比賽。 北京四中學生1: 我報的積分不夠多,我被調劑到這個課來了。 記者: 如果當時課程名字就叫國學課,你還會選修嗎? 北京四中學生1: 我可能對這個不太感興趣,因為本身我是一個理科生。 北京四中學生2: 從一個比較功利的角度來講,也許是因為高考不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這邊已經形成一種系統,不是國學的系統,但是是語文的系統,這樣的東西,如果要求學校來放棄一種教學系統,然后來給我們傳達另外一種系統,一定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我覺得。 解說: 前兩年,北京四中曾開過一門關于論語的選修課,但是只有兩個同學報名,今年只能取消。 北京四中人文工作室老師 于鴻雁: 最落寞的就是準備了半天,也提交了內容,然后沒有一個學生去選。并不是說老師們不愿意開,可能很多時候實際上比如說本身的學科教學的壓力也還是挺大的。 解說: 除了學生歡迎度的問題,師資力量缺乏也是困擾國學進課堂的重要問題。 國學教育專家 朱翔非: 教材不難設計出來,可是誰來講?怎么樣能把《論語》講的很地道,能把里面的意韻講出來?這樣的師資不是一蹴而就的,應當開始對國學教師培養,這些不解決的話,瓶頸問題突破不了。 解說: 北京四中已經開始著力培養國學老師?,F在,高中部的國學選修課大多由北大、人大的幾名在校生客串教學,他們也是四中的畢業生。 北京四中畢業生 段昊坤: 有的時候我們學國學,孩子就會有孝道,顯示出非常溫和、敦厚。家長就會說不想孩子這樣,希望孩子有一點闖勁,要有點狼性,有的可能會這么說,才能在現代這么激烈的社會當中競爭。 解說: 引進臺灣國學教材的北大附屬實驗學校,同樣面臨著師資匱乏和課時不夠的問題。 辛麗艷: 我就跟校長反映,(每周)一課時講這些內容,講不完,就是內容量太大了。 |
相關閱讀:
- [ 02-14]“非正常上訪訓誡教育”涉嫌非法拘禁
- [ 02-13]習近平指示軍隊高標準高質量抓好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
- [ 02-13]最高法召開廉潔司法教育大會 堅持對腐敗零容忍
- [ 02-13]習近平對軍隊教育實踐活動作出重要指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