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偏概全誣中國“假貨第一” 意在推行貿易保護
2014-02-17 07:05? 周小苑?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美國制造貿易摩擦激增 “美國這份報告有沒有經過權威機構調查,值得懷疑。”白明指出,美國對中國做出的這些努力視而不見,卻只找一些個別事例,以偏概全。美國借口打假,不排除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 今年以來,美國已經對中國11種商品發起“雙反”調查或做出裁決。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繼續對從中國進口的非公路用輪胎產品征收“雙反”關稅,同日又決定維持對中國橡膠磁鐵“雙反”稅令;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次氯酸鈣發起“雙反”調查;1月1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中興等在美銷售的中國手機和平板電腦發起“337調查”;1月23日,美國決定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調查…… “美國在短期內如此密集地對中國發起貿易爭端,在國際雙邊貿易上是比較少見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認為,出現這一現象有兩方面原因:從大背景來看,在經歷過一輪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當前正處于制造業恢復的關鍵時期,其國內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而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又與美國相關產業“搶飯碗”,所以美國對華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從直接原因來看,今年上半年有望舉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美國欲借貿易爭端在市場開放、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上逼中方做出更多讓步。 潑臟水實為推行貿易保護 事實上,一向高舉自由貿易旗幟的美國卻一再對中國實施雙重標準。從2009年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到2013年底落幕的第24屆中美商貿聯委會,美方曾在多場會談中作出在出口管制體系改革中給予中國公平待遇的承諾,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美國國會日前通過的《2014財年綜合撥款法案》卻對華繼續高舉貿易保護大棒,包含了限制美國政府機構采購中國信息技術產品,限制美對華出口商業衛星和零部件等涉華歧視性內容。對此,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負責人認為,該法案中涉華條款存在歧視性對待中國企業的問題,違背公平貿易原則,對外發出錯誤信號,也將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中美兩國在經濟領域出現一些分歧和摩擦在所難免。中方主張雙方都應客觀看待,不應把經貿問題政治化。因為中美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本質不會改變,兩國的共同利益基礎不會改變,兩國企業擴大務實合作的意愿也不會改變。 面對美國等不斷挑起的貿易戰,白明建議,一方面要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提升產品的非價格競爭力,將產品的品牌、服務、質量提上去;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應訴并發起反制,維護產業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此外,還要改善對外貿易方式,將單純的出口轉變成出口與當地的就業相結合的模式。 |
相關閱讀:
- [ 02-16]重拳出擊 增強內力——我國2014年打擊侵權假冒將出“重手”
- [ 02-09]方舟子回應“選擇性打假”:不認為老婆之假值得打
- [ 01-25]“知假買假”仍可索賠 “職業打假人”消費投訴“井噴”
- [ 01-20]廈門“職業打假”盯上企業和商場 被疑敲詐
- [ 01-15]古城火災原因“掐架”誰來打假?
- [ 01-10]“假農民”橫行比真農民還多 臺當局欲“打假”
- [ 01-03]林志穎否認200萬跨年:再被"黑"不排除起訴(圖)
- [ 12-27]人大常委:一些地方開大會熱烈祝賀當上貧困縣
- [ 12-25]微信被冒名17個“易中天”僅一個真身 發聲明打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