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人:譚向紅 原任職務:四川省雅安市副市長 觸犯罪名:受賄罪、貪污罪 判決結果:2011年11月9日,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法院以受賄罪、貪污罪判處譚向紅無期徒刑。 犯罪事實:1997年至2009年間,譚向紅利用擔任四川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處長,雅安市農業高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等職務之便,在爭取經費、工程招投標、房地產開發等方面為他人謀利,收受26個單位和個人所送賄賂共計764萬余元、美元5.3萬元、歐元0.3萬元以及“天梭”手表一只;1996年至2009年,譚向紅利用職務便利,貪污公款60余萬元。 將黨員標準拋在腦后 1983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從事科研工作。那時我每月工資50多元,為了補貼家用,我爭取多出差以掙一些補助。那時候,我想的最多的是多寫論文、多出成果,評上職稱,漲工資、分房子。當時實現理想的重要途徑是爭取項目資金。為了爭取項目資金,我先后給一些人送錢送物,逢年過節還給他們拜年。那個時候,作為一名科技人員,我扮演的角色是給別人送錢送物。 起初,我還不太適應送禮。但后來送的次數多了,辦事越來越順暢,我也習慣了這種用“錢”開路的潛規則了。 1995年,我調到四川省科技廳農村處任副處長。我的手中開始有了一些權力后,角色發生了轉變。剛到科技廳不久,我就第一次收受了別人送的一箱水果和500元錢。當時,我的心情雖然十分復雜,但感覺良好。從一名送禮者轉變成一名收禮者,這種飄飄然的感覺讓我將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拋之腦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送錢的人麻木了,收錢的我也麻木了。我認為收的都是些小錢,而且有時是以專家的身份收的,應該不會出什么問題。 我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別人為什么會送錢給我?沒有認識到是因為自己手中有權的緣故。伴隨著這種角色轉變,我的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把收受別人的錢財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心安理得的同時埋下了禍根。 自認為是該得的回報 1998年,我擔任處長以后,明顯感到手中的權力增大了。手中權力增大的同時,自己的私欲也開始逐漸膨脹:我已不滿足于收受一些小錢,我開始動腦筋想辦法搞權錢交易。一般科技人員因為只做科研沒做研發,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送的都是些小錢。既做科研又做研發的科研人員送錢就比較大方:我與這部分人打交道也就多了起來。我給他們爭取項目資金,他們給我好處費。 為了收受這些錢,我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還私下注冊公司通過轉賬的方式收錢。1997年至2004年6年多時間中,我以這種方式收受錢財180余萬元。用這種隱蔽的方式收錢,我在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時,也產生了僥幸心理。我認為,為別人辦事,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回報。心存僥幸的主觀因素,讓我在嚴重違紀違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000年,我調任雅安市副市長后,手中的權力更大了。我不但沒有收斂貪欲,反而認為逢年過節收受分管部門、開發商、建筑商等人的錢財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認為,在給他人辦事時,只要不違反大的原則,不亂用職權,就沒有大問題。所以,在和這些人的交往中,我利用手中的權力,大搞權錢交易,從收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到最后收受開發商所送的近兩百萬元。我甚至像他們那樣開始放縱自己…… 陷入燈紅酒綠的我這時已經完全把黨紀、政紀和國法置于腦后。雖然有時也擔心出事,但看到自己周圍有很多類似的人都沒出事時,我就把“寶”壓在了僥幸心理上,結果是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以自由換取奢侈值不值 貪圖這些享樂,滿足自己的私欲,必然要通過收受錢物來達到目的。而收受他人的錢物就要為人辦事,繼而利用手中的權力大搞權錢交易,從而形成收錢、辦事,再收錢、再辦事的慣性思維和行為方式。 深刻反思,在利用職權大肆收受錢物的背后,貪圖享樂、貪圖私欲是深層次的原因。長期高消費讓我為以后的退休生活發愁,兩個子女的出路也是壓在我心頭的大石。為了自己為了孩子,這是我大肆收受錢財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 但是,算來算去,我卻沒有細算政治賬、名譽賬、自由賬,以政治生命、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奢侈享受,究竟值不值?我更沒有想一想,手中的權力應該為誰所用?沒有掂一掂,個人利益與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孰輕孰重?所謂“貪者常憂不足”:難填的欲壑正是吞噬我的深淵。人有七情六欲,關鍵在于是否懂得克制。我認為,每一個領導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權力,一旦放縱欲望,就會傷及社會、他人和自己。“欲求廉潔,必先崇儉樸。”因此,要將欲望關進籠子里,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把服務人民作為最大的幸福,常懷律己之心,克勤克儉,永葆簡樸、清正的本色。如此,才能保一生平安。(馬汪璐 郭麗 劉德華) |
相關閱讀:
- [ 01-30]杭州市政府辦官員落馬 被曝愛好獵艷曾開房數百次
- [ 01-29]多位"重磅級"人物落馬 彰顯中央反腐決心
- [ 01-29]反腐風暴持續 盤點十八大來落馬的央企高管
- [ 01-29]十八大以來“蒼蠅”“老虎”頻頻落馬
- [ 01-23]中紀委一天通報七官員落馬 為十八大后最多一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