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用工難兩難并存,結構性矛盾正成為主要矛盾 就業 供求匹配度差距擴大 本報記者 白天亮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8日公布的由中國就業促進會承擔的課題報告《關于就業結構性問題的研究》指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兩難并行”,是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全國不斷加劇并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表現。 從總量上看,城市青年和困難群體、農村富余勞動力仍然居多,就業的總量壓力并未減輕,但其表現形式也會更多地融于就業結構性矛盾之中。 青年失業率高于整體失業率 就業結構性矛盾是指在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產生的不匹配。其突出表現是,在一批勞動者難以實現就業的同時,另有一批企業則難以招到員工。當這個兩難問題超過一定程度時,結構性矛盾將上升為就業的主要矛盾。 我國當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對全國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變化狀況的持續監測表明,從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間,市場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已從0.71∶1逐年上升,2004—2009年年均為0.95∶1,2010—2012年連續三年年均為1.04∶1。這表明市場供求總量是基本相當的。 但進一步的觀察表明,市場供求的匹配度卻出現越來越大的差距,特別是技能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缺口明顯加大,從2003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年均1.5∶1以上,而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過2∶1的水平。 其二,在市場就業機會平衡的狀況下,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就業難的問題卻日益突出,近3年更進一步加劇。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16—24歲青年失業率近三年來一直高于城鎮全口徑的失業率,并且從2011年1月以來呈逐月升高趨勢,到2013年10月已達到9%以上,比2011年1月高3個多百分點。 其三,2001—2012年的12年間,第二產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從2001年的25.7%持續上升,至2012年達到41.2%,上升了1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用人需求比重從2001年的72.5%持續下降,至2012年達到57.1%,下降了15.4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在十幾年就業總量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二產對就業需求比重的加大和三產對就業需求比重的縮小,都與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形成背道而馳之勢,由此釀成結構性矛盾的加劇。 |
相關閱讀:
- [ 02-18]破解節后“招工難”如何才算使出“渾身解數”
- [ 02-17]秀嶼區總工會開展2014年“春風行動”招工活動
- [ 02-17]元宵節剛過招工找工高峰期又至 商家街頭急招聘
- [ 02-17]節后招工騙局花樣多 警方剖析案例教求職者防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