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1日電(記者 曹瀅 姜春媛 底東娜 袁晗)今年春節期間,媒體報道稱,“公務員過年的福利沒有了,就連蘋果和羊肉都要自己買。”這條新聞成了網絡上點擊率很高的新聞。反四風和八項規定實施以來,網上輿論場也出現這樣一些“訴苦”、“撒嬌”的聲音。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聶高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做客《新華訪談》欄目時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析。兩位專家指出,這反映出“反四風”確實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對黨風政風和社風民風的凈化有很大的意義。 [主持人]“公務員過年親自買蘋果和羊肉”,如果說這是一種“訴苦”的話,到底是哪些人在訴苦?怎么看待這些“訴苦”? [聶高民]羊肉要自己買,這當然要自己買,這個不需要什么解釋。關鍵是我們看到這種現象它背后反映了一種什么情況,我從觀察角度談一點想法。第一,這說明“反四風”建設、反腐敗建設取得了成效。為什么呢?如果因為“反四風”出現了這種聲音,就是說原來有一部分或者說不合規或者灰色的利益,成為了你收入的一部分或者你常態的一部分。這樣,一旦“反四風”持續取得成效的話,會感到落差,這就是說你原來是有一塊東西的。所以這是“反四風”的一個成效,同時也說明原來確實有一部分人有這么一塊東西。 第二,如果有這一塊東西,它應該是跟工作相關的。你說羊肉也好,這無非就是逢年過節的一些禮物性的東西,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性質的東西。如果就是你的親戚朋友,我看現在說的不是這一塊,這一塊可能還有。包括你要孝敬你的父母,那也要買一點東西的。但是那一塊,它的性質不是工作的,它是一個雙向的,因為人在親戚范圍內,就算有個親朋好友也是雙向的東西。但是跟工作職務職權有關的東西是單向的,如果你感到落差,那是單向這一塊發生了落差,是和工作有關。因此,這也說明了是一個成效。至于說是什么人,其實我覺得什么人并不是太重要,我也不管他是什么人。他反映了一種情況、一種現實,也就是說我們既要對公務員有一個規范的、很高的要求,同時也得把他看成是一種社會分工的職業,既然是職業,問題本身里面可能就存在一個你的待遇、工資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這樣的問題,他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分工。如果這樣來理解的話,三中全會提出要破除官本位的觀念,這也有一個正常的意義。這是從訴苦的角度來看。 再一點,我覺得這并不代表公務員的大多數,因為公務員大多數來講,我感覺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反四風”建設反而是他們所追求的一種解脫,因為他在一種情景中,在一種工作方式的生態中,他也會被迫的進行各種各樣的應酬,有時候這一場完了還有那一場,那你的頂頭上司讓你去你還能不去嗎?種種問題,所以也有他追求解脫的一方面。這就是社會風氣、大的趨勢是重要的,因為有些事情單靠一個單位很難扭轉,他會受到大環境以及方方面面的影響,抓四風在這塊,用全黨全范圍來抓一種形式,確實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主持人]您的意思該是說有些福利不是他應該有的,他認為是習以為常的。因為“八項規定”和“反四風”他不能獲得這種福利的時候,他心理有一種失衡。 [聶高民]就是他把這種東西已經作為常態的一種東西在權衡,那他就會有一定的失落和落差。 [高波]從網上網下我們也能聽到一些民意、一些呼聲,特別是今年以來,由于八項規定制度的徹底執行,一些公務員感嘆,過了一個沒有隱性福利的“裸年”。我現在也聽到一種說法叫“官不聊生”,我想這個要確實區別對待。有一些低基層公務人員確實收入偏低,生活壓力比較大。但另一方面,一些公職人員享受特殊待遇、特權福利,可能形成了某種習慣,由于糾四風和八項規定之后,一個是產生利益上的落差,還有就是心理上有落差,產生了一種失落感。因此,對于這個現象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要重視公務人員合理的、理性的、合規合法的利益訴求,也要對他們進行一定保障機制的設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糾四風、執行八項規定,現在抓到了黨風廉政建設、黨風政風的關鍵,它落到了實處。因此要改變公務人員,甚至包括一些社會群體認為,公務人員就應該擁有與職權相關的、超國民的福利待遇這樣一種所謂默認的共識或者所謂某種慣例行規,除了這樣貼在公職人員團隊標簽化甚至妖魔化的現象,我想對于黨風政風和社風民風的凈化有很大的意義,同時對于磨合改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也是利在當下,功在長遠的。 |
相關閱讀:
- [ 02-11]溫州書記稱三公較上年同期降2341萬 少開會189個
- [ 02-10]陜西構建反腐制度群 去年1.8萬干部被群眾點名
- [ 02-10]中央紀委通報四起紀檢監察干部違反八項規定典型
- [ 01-28]廣東將集中解決市縣領導“四風”問題
- [ 01-26]云南43萬余名黨員干部承諾不出入私人會所
- [ 01-25]上海以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嚴的紀律治“四風”
- [ 01-23]國資委:把治腐擺在更突出位置 領導不力要追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