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4日電 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今日介紹,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過一次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調查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勵小捷透露,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2013年文化改革發展情況和2014年重點工作。 勵小捷表示,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過一次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調查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 勵小捷稱,各類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蝕損害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是可以采取多種保護措施來延緩這樣一個趨勢。 勵小捷指出,作為館藏文物的保護,其保護措施第一位還是改善其保存環境,比如文物庫房的溫濕度控制,比如對紙質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產生新的病害,而不是說剛才介紹的50%存在不同程度損害的文物都要動手修。 勵小捷解釋,梁思成先生講過,對文物“要修舊如舊,帶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們是要讓它帶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復工作應該遵循這樣一個理念。 勵小捷介紹,“十一五”期間投入6億元,改善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庫房提升項目安排2.5億元,進入“十二五”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資金安排,館藏文物修復資金安排達到8.17億元。 勵小捷指出,這項工作還有其他的瓶頸制約,主要有三條。 第一是人才匱乏,館藏文物修復歷史上是師承制,盡管近幾年來采取了多種形式加強培訓,但是和承擔任務相比人才短缺是嚴重矛盾。 第二是有些關鍵技術現在仍然沒有突破,比如青銅器的粉質灰的問題。 第三是可移動文物修復工藝復雜,周期相對較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的完成任務。舉個例子,一件在泡水狀態的青銅器從脫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半,而尺幅比較大的絲織品的修復就要更長時間,“慢工出細活”可能是文物修復的一個規定動作。 |
相關閱讀:
- [ 02-22]圓明園文物被棄置車棚 北大回應稱“臨時擺放”
- [ 02-20]日本八戶市丟失多件國家級文物 30年后才發現
- [ 02-18]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普查文物像給文物上"身份證"
- [ 02-17]中日韓掀二戰文物申遺熱 神風特攻隊申遺被批褻瀆
- [ 02-14]黃怒波回應圓明園文物回歸:國寶歷經劫難該回家了
- [ 02-11]文物保護經費為何只占5%?
- [ 02-11]美媒:挪威向中國歸還部分圓明園文物
- [ 02-10]國內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 僅5%經費用于文保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