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中國威脅論”背后的危機感
2014-02-24 18:40? 劉劼?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新華網華盛頓2月24日電(記者劉劼)“中國威脅論”的聲音頻頻引起國人不滿:美國可是世界經濟的老大,甩出我們好幾條街呢,談威脅不是杞人憂天嗎?如果暫且不去抨擊其謬誤,換個角度來看,美國人對于能否保住經濟老大地位的危機感發自內心,因而不斷拋出“中國威脅論”。 在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最近一場關于中國經濟的聽證會上,這種危機感的存在可以明顯感受到。 “中國制造”在國人眼里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詞,我們常常反思為什么打造不出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只是為洋品牌“做嫁衣”?為什么我們總是得等“蘋果”、“三星”推出新品,我們才能跟著造出一個幾乎同樣外形、性能略遜但價格要低一半都不止的“山寨機”? 然而,這些常被國人詬病的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在美國人看來卻是他們需要“學會欣賞的優點”。如今,“中國制造”讓美國人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 福特公司國際商務管理主席、俄亥俄州立大學費希爾商學院的石家安教授在聽證會上說,模仿和創新對于商業成功同樣重要,但美國人只是執著于創新,忘記怎樣去模仿,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做法,并造成了今天發展的缺陷,“美國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創新文化”。 在他看來,中國公司集模仿和在少數精選領域進行創新的能力于一身,這必將使他們比那些只會埋頭搞新產品研發的公司更具競爭力。他看到中國政府正努力吸引海外人員,尤其是在美國工作學習過的人回國創業。中國公司正在通過兼并美國的創新型公司從而掌握新技術,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就是一個案例。 其實聽到美國商界精英對中國的這番評價,國人不必覺得他們不懷好意,也不必“受寵若驚”。美國國會舉辦這樣的聽證會是為了搜集完善政策制定的意見建議。證人們根據各自的經驗知識提供證詞,不管其中夾雜的是公司利益、行業利益還是集團利益,這些最終都會緊密編織成美國的國家利益。 盡管他們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的評估與分析未必完全準確全面,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卻可以管窺他們在后危機時期的自省,而這種自省在危機前并不多見。 誠然,石家安教授所說的“美國人需要修正自己的創新文化”并不是說要放棄創新轉而模仿,而是應該創新、模仿兩條腿走路。常識告訴我們創新是最難的,模仿則首先要看你是否愿意。現在美國人一方面開始意識到模仿的意義,而他們在創新領域的實力依然無可匹敵。 美國對中國企業的評估客觀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速度早就給他們帶來了困擾和壓力,讓其無法等閑視之。好在中國一直都不乏憂患意識,對當下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各種“深水區”問題都有非常清醒冷靜的認識。 不管美國精英如何贊嘆中國模仿能力多么強,中國企業多么有潛力,我們都應該看到中國企業中真正能稱得上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依然是鳳毛麟角,中國經濟和世界頭號強國的差距還相當大。在經歷一系列經濟危機和社會變革之后,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也許從自身的歷史坐標來看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各國相對的坐標系中仍然領先。 為什么美國會對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行為如此在意?原因是中國經濟的體量巨大,中國經濟對美國的影響從廣度和深度上說,和新加坡、韓國等是不可以比肩而論的。 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危機時代的危機感其實是被中美兩國共同分擔的。 |
相關閱讀:
- [ 01-13]日本高調門指摘中國南海法規 推高“中國威脅論”
- [ 01-07]日前右翼競選東京都知事 曾公開渲染中國威脅論
- [ 12-03]“中國威脅論”代言人:安全競爭留下中美熱戰隱患
- [ 10-10]安倍鼓吹“中國威脅論” 擔心中國強行改變南海現狀
- [ 09-02]美議員再炒“中國威脅論” 安倍吁加強日美同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