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霧霾初散,但任重道遠
2014-02-25 16:35? 顏敬禮?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頂層設計,系統治理 如果說經濟工作是新時期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則是黨的極端重要的一項工作。其中,互聯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項新挑戰,需要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 加強和改進互聯網治理,需要形成網絡信息輿論的全流程管理,涉及新聞發布、新媒體運用、政府公信力、媒介素養教育等多個復雜環節。 在突發事件和敏感議題上,推動各級政府部門早發聲,善用微博、微信、微視“三微”戰術,誠懇對話,消除狀況的模糊性,成為公共政策乃至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 專業媒體對于輿論的走向,負有更重要的責任。傳統媒體和新聞門戶網站要為網絡不實信息和偏激情緒,做好“把關人”。 在集中整治大V不負責任的言論后,下一步需要管好市場化媒體微博。媒體微博不能放任自流,放大錯誤判斷、傳播糊涂邏輯。同時,做大做強黨報等主流媒體微博,倡導主流價值,打造思想高地。 政務微博、主流媒體微博,以及領導干部網友,要建立“紅色大V”合作機制,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站出來,勇于發聲,善于發聲,維護法治、維護國家利益,促進社會對話而不是對抗。 黨管新聞,在報刊、廣電等傳統媒體中,形成了完整的管理流程。而互聯網新媒體的管理員、版主,80%以上屬于“體制外人士”,黨和政府的意志如何有效傳達到新媒體,如何增強他們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需要研究新情況,摸索新經驗。 過去,互聯網管理多頭并發,各自為政,甚至有“九龍治水”之說,力量過于分散,容易出現管理的空白地帶。今天,有必要把技術、內容、資本、從業人員等多個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實施統籌管理。 生態治理,常抓不懈 在去年秋季大規模打擊網絡謠言后,互聯網治理的長效機制、治本之策,在于改良網絡輿論生態。 改善網絡輿論生態,既要對互聯網有陣地意識,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又要有平臺意識和對話意識。前幾年蓬勃興起的“網絡問政”,是釋放基層治理的社會壓力好辦法,是互聯網平臺上的群眾路線。 發揮網上信息自凈機制,尋找網絡意見表達的制衡機制,引導網絡話題的均衡分布,放大理性的聲音,對沖偏激的意見。引導出版學術資源上網,加厚互聯網的文化土層,增強網絡輿論的理性、專業性。 互聯網上活躍的新型知識分子,在一些公共事務上扮演“意見領袖”角色。如何加強對“意見領袖”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發展網上“統一戰線”,是互聯網管理也是社會管理的新課題。特別要鼓勵有扎實專業背景的“中V”,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謹慎進言。“扶持中V”可作為改善網絡輿論生態的重要環節。 草根網民關心公共事務,參與熱情高,也往往缺少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引導網民學會甄別、選擇和反思媒介內容,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注意保存微博的輿論活力。當微博活躍度下降時,網民的意見表達就下沉到更為私密的微信平臺,不利于政府摸準民意脈搏。在依法治理互聯網亂象和保障網民依法表達、依法監督之間,需要找到平衡點。 |
相關閱讀:
- [ 02-25]應對流感霧霾 如何挑選佩戴口罩有學問
- [ 02-25]瑞典外交大臣訪華吐槽霧霾:讓人覺得很不舒服(圖)
- [ 02-25]專家解讀霧霾天健身三大誤區
- [ 02-25]清華大學對霧霾天DNA測序 檢測出1300種微生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