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題:專家析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警告歷史不允歪曲
記者 馬學玲
中國將通過立法的形式,從國家層面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分析稱,這一體現國家意志的舉動,兼具國內國際雙重意義,既是明辨是非、防止歷史悲劇重演之需,更是維護地區穩定、爭取國際和平之迫。
國家層面確立兩個紀念日:兼具國內國際意義
25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根據決定草案,中國擬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7周年,其實從1994年起,江蘇省和南京市每年12月13日都舉行各界人士參加的悼念儀式,至今已連續舉行20年。而早在2005年和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就有代表委員提出,希望將每年12月13日設為國家公祭日。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30多萬中國同胞慘遭屠戮,因此,祭奠僅局限在南京市、江蘇省顯然是不夠的,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應記住并祭奠這個日子”。
周永生指出,以國家立法的形式設立公祭日,表明中國對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同胞的尊重,同時也表明中華民族沒有忘卻自己的歷史,“我們深知,國家弱小就可能受到外來欺凌,中華民族需要發展壯大。”
“抗戰是中華民族全面覺醒、奮起抗爭并最終贏得勝利的一個過程,其中有不堪回首的血淚歷史,也有贏得勝利的揚眉吐氣。應該說,抗戰歷史是今天中華兒女實現中國夢的一個背景底色,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新起點。”在周永生看來,對于中華民族而言,上述兩個紀念日的設立有著深遠意義。
在周永生看來,確定上述兩個紀念日的意義并不局限于對國人的警示和教育方面。他說,這是對日本部分政界人士近期不斷觸及中日關系底線的有力回擊,警告歷史不允歪曲。此外,還旨在提醒國際社會不要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彰顯二戰勝利成果不容否認、戰后國際秩序不容挑戰。
系現實之迫:警告一些國家不允歪曲歷史
中國以國家立法形式將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提升至國家層面,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引發各界關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洪看來,這其實是現實所迫。
“一個國家立法,一定是具有制定某項法案并以此來規范和約束某項社會事務的必要性”,高洪進一步指出,日本一些政客歪曲、篡改歷史,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迫使中國將其提升到國家立法層面。
回望過去幾十年的中日關系,無論是戰后初期,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半段,當時日本社會和平進步力量強大,加之兩國從1972年起先后締結的4個政治文件的作用,中日關系基本穩定向好。但近年來,日本政治明顯右傾化,安倍晉三第二次組閣以后大開歷史倒車,惡意混淆是非,一再美化侵略戰爭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治集團首領的做法,也使得日本社會一些歪曲侵略歷史、顛倒是非、懷揣侵略戰爭舊夢的言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不久前,日本放送協會(NHK)高管悍然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引世界嘩然。
在高洪看來,為了明辨是非,從根本上杜絕歪曲、篡改歷史行為的發生,并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人民維護正義、堅持還歷史本來面目、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決心,中國有必要把兩個紀念日提升到國家法律的層面。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歷過侵略戰爭切膚之痛的民族,我們絕不允許日本的倒行逆施。”高洪說,這兩個紀念日的確立,是要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把抗戰的正義性、對死難英烈的紀念和緬懷永久性地固定下來。
周永生也指出,目前,一些國家的右翼勢力妄圖歪曲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意圖。在此環境下,中國此舉,是對那些意圖美化侵略歷史的人的有力回擊,警告他們不要忘記歷史,更不能歪曲歷史。
高洪還認為,把這兩個紀念日提升到國家法律層面,比原來地方政府層面的紀念安排更為長久、嚴肅,將受到國內民眾的普遍支持和理解,也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良好回應。
系歷史之需:防悲劇重演 訴求世界和平
設立國家公祭日,這并非中國的首創,而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波蘭通過國家立法,將奧斯維辛等5個集中營列為國家博物館,每年的1月27日,人們都會趕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及華沙等全國各地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將其設為美國的“國恥日”,每年12月7日,美國會舉辦珍珠港事件紀念日。
“從國際層面來說,南京大屠殺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等德國法西斯對猶太人的殺害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周永生說。
“但侵略戰爭受害國和非侵略戰爭受害國的歷史記憶與感受是不同的,就算同樣是侵略戰爭受害國,由于抗戰慘烈程度和受害程度的不同,戰后反映也會不同。”高洪說,比如東北亞的戰爭受害國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就高度一致。
高洪進一步指出,不管怎樣,對整個國際社會來說,我們還是要講清歷史是非的大道理,“這既是出于中華民族自己歷史記憶的需要,也是對全世界人類文明歷史負責任的做法。”
“我們要把原原本本的歷史真相呈現給國際社會,讓世人清楚了解這段歷史,使各國都能從法律的高度去認識這類歷史問題。”高洪說,中國今天通過兩個紀念日的國家層面的立法,旨在向國際社會發聲,傳達其中之義。
對這一盼望已久的事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對中新網記者表示,設立國家公祭日,不僅是對其日本的反擊和鞭笞,更是對和平的訴求。
“歷史是非必須分明,決不能篡改,這既是明辨是非、防止悲劇重演的需要,也是中日關系走出陰霾的前提,同時也是維護地區穩定、爭取國際和平的需要。”高洪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