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當雄3月1日電 題:西藏山村里的傳統“古突之夜” 微信與街舞混搭 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 公歷2月28日,藏歷十二月二十九,西藏民眾迎來藏歷新年的序幕“古突之夜”,記者跟隨在拉薩工作的25歲小伙兒俊巴來到了他的家鄉——拉薩市當雄縣曲登一村。 這是一個腳下“踩”著青藏公路的小山村,雖然地屬拉薩市,但離拉薩城區有近4個小時的車程,遠離城鎮、世代以牧業為生的狀態讓傳統習俗一直在這里延續。 記者抵達時已是傍晚6時,俊巴的母親正按照習俗在準備當晚必備的食物“古突”。 “古突”是一種面疙瘩粥,相當于農歷新年的餃子。“古”的意思即九,由面粉、蘿卜、人參果、干果等九種材料熬制而成;“突”即突巴,藏語意為面疙瘩。 中國內地有在餃子里包硬幣的做法,而藏族民眾則將這種美食與娛樂相結合的飲食文化發揮到極致。 按照習俗,“古突”里面會包上羊毛、辣椒、鹽、豆、黑炭和毛線等不同的東西,分別象征人的不同品性和運氣。比如:辣椒代表心直口快,羊毛代表性格溫順,黑炭代表心“黑”、骨頭代表親戚感情深。 不過這一習俗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也有了新的變化,“現在都不包木炭、羊毛什么的了,不衛生,都是寫在紙條上,吃‘古突’前大家一起抽簽。”俊巴說。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等待,“古突”終于出鍋,開吃前按慣例抽了簽,俊巴抽到的是白紙,表示生活不安定,像白紙一樣到處飄。外婆的是經文,代表慈悲。媽媽的是蝎子,表示愛生氣,“這個簽準!”俊巴和妹妹齊聲說。妹妹抽到了黑炭,一臉不樂意,旁邊的俊巴則是一陣壞笑。記者則抽到了紅珊瑚,俊巴笑著說,“你肯定特別愛打扮,臭美。” 跟拉薩的“古突之夜”有所不同,當雄沿襲的是那曲地區的風俗,吃完“古突”后沒有驅鬼儀式也沒有鞭炮,“我們這里驅鬼在今天早上就已完成了,而且這里是牧區,放鞭容易驚到牦牛。”俊巴說。 取而代之的是竄門,吃完“古突”不久,俊巴姨媽家的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就帶著一群孩子來到了俊巴家。按例一人吃了一碗“古突”后,老老少少坐在火爐旁,就著卡塞和青稞酒拉起了家常。 此時,藏族人的健談和幽默展現無遺,從神鬼傳說到某人昨晚做的一個奇怪的夢,再到藏歷新年的安排……聊到有趣的事兒時,講述者不僅語氣抑揚頓挫,還會搭配上略顯夸張的肢體動作,聽者大多會放聲大笑。 有意思的是,微信、微薄、手機新聞客戶端也早已被年輕人帶進了村子,聊天過程中,不時有人分享在朋友圈里看見的“奇聞軼事”,也有人忽然念起了剛收到的拜年微信。 暢談盡興,歌舞環節緊隨而至。不知是誰打開了音響,眾人便起身伴隨音樂跳了起來。三個姐妹還特意穿起了藏式“盛裝”。 起初,大家還跳著傳統的鍋莊舞,但隨后便成了“群魔亂舞”。俊巴突然找到了迪廳里的感覺,眾人也跟著蹦了起來,其中包括俊巴快50歲的媽媽。等到大家都累得滿頭大汗坐下休息時,還在拉薩上職高的妹妹又上場跳起了街舞,隨后還和哥哥斗起了舞,逗得眾人紛紛捧腹。 這個小型的“混搭”舞會在四周都是荒野的山村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所有人才盡興而歸。一個夾雜著傳統與現代,展現藏族民眾在飲食、交際和歌舞方面天性的“古突之夜”也就此落幕。(完) |
相關閱讀:
- [ 03-01]西藏改則縣發生3.5級地震 震源深度6千米
- [ 02-28]西藏阿里日土縣發生3.1級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
- [ 02-28]大學生志愿者扎根西藏:因為難以割舍的感情
- [ 02-27]美國依據國內法插手“西藏問題”既霸道也虛偽
- [ 02-24]中西方關于西藏問題的十大認知差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