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明顯計劃經濟烙印、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城鄉戶籍制度,曾將農民綁在土地上難以脫身。如今,隨著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的深入,土地這一“桎梏”正轉化為農民體面進城的資本。
侍弄了半輩子桃樹的江蘇農民劉仁賢、蔡祥娣夫婦就是這樣“得解放”的。兩年前,他們用自家宅基地跟無錫市陽山鎮政府換了兩套鎮上的房子,一套自己和父母住,另一套給兒子一家三口住。他們還將自己承包的5畝桃林轉包給了大戶,不僅變身為拿工資的桃園雇工,還因此從鎮政府換到了社保。這意味著,他們的年收入從五六萬元增加到約10萬元,還無需像過去那樣經常擔心天氣或蟲害會影響收成。
“要讓每位搬遷農民帶著社保和資產放心進城”,是陽山鎮實施農村宅基地換住房和農民土地承包權換社保的指導思想。鎮黨委書記吳立剛說,城鎮化歸根結底要符合農民自己的意愿,將城市文明延伸到農村,讓鄉鎮成為既有鄉土風情、田園風光,又有現代文明、舒適生活的樂活小鎮,這才是人的城鎮化。
陽山鎮的嘗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推進城鎮化的核心內涵。中共將推進城鎮化視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然而,統計顯示,2000-2010年間,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8.5%,而城鎮人口卻只增長了45.9%。這種圈地式的城鎮化模式,顯然是中國的土地資源無法承受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在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尚無先例可循。這既能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紅利,也可能在進入加速階段的“下半場”,遭遇因人、地、環境等問題隱含的風險。去年底召開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頻繁出現“以人為本”“提高質量”等表述,表明中共已清醒認識到面臨的各種挑戰。
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如何因勢利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將會成為《政府工作報告》和代表委員關注的議題。過去3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不足18%增至超過53%,然而“身在城市、腳在農村”的2.6億農民工及隨遷人口,并未能真正融入城鎮、享受城鎮居民的公共服務。
此外,城鎮化過程中高污染和高消耗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專家認為,持續的高污染已經向傳統的城鎮化道路發出警示,中國下一階段城鎮化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提醒,中國城鎮化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戰略創新。要謹防新型城鎮化變成一個“筐”,各種概念都往里裝。全國兩會要統一新型城鎮化思想,改變單一大城市聚集,中小城鎮發展不利的局面。
好在從年初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傳來積極信號:“堅持以人為本,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等指導思想在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留得住山水和鄉愁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此前中央在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自上而下做了部署,在全國兩會上,各地政府和代表會根據各自實際,自下而上提出具體問題,或將促成全國城鎮化會議具體措施和地方實踐相結合的優化與落實。
如此,59歲的劉仁賢和56歲的蔡祥娣將有理由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人,像他們一樣,第一次將農民變成一個職業。(記者楊丁淼 張展鵬 呂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