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記者梅天一)昨天,科技部向媒體通報霧霾治理科技工作情況時表示,十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京津冀霧霾天氣是內外因疊加的結果。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馬燕合稱,國外經驗表明霧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 據介紹,霧霾形成的內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加,大氣污染負荷常年在高位變化。外因則是不利的氣象條件頻繁出現,京津冀地區地形和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靜穩態天氣的發生頻次遠大于其他區域。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四季地面風速整體呈明顯下降趨勢,一旦遇到靜穩態天氣等氣象條件,污染快速累積,容易發生霧霾天氣。 馬燕合引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污染的措施與啟示》專題報告研究成果認為,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霧霾治理經驗表明,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我國當前類似的污染階段,目前他們已經基本完成了相關治理工作。“國外經驗表明,霧霾可治,但是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 他認為,在更加嚴格有效的環境管理要求及現代科技支撐下,我國治理霧霾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不斷加強污染源頭的控制、強化監測預警、嚴格管理和執法,同時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 今后,科技部將重點開展四方面工作:一是強化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先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二是大力組織開展清潔燃氣的技術研發和工程示范工作,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示范;三是加強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工作;四是定期舉辦“大氣污染防治科學論壇”,營造科學理性的研究討論氛圍。 >>相關新聞 專家解析2月連續重霾 華北地區的霧霾天氣昨天“卷土重來”,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介紹,最近北方地區霧霾多發的原因是冷空氣勢力比較弱,溫度起伏不是特別大,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差。雖然不時有中等強度冷空氣過境,但持續時間較短,很多地方氣溫快速回升,再加上氣象條件有利于近地面濕度加強,空氣中的污染物就更容易匯聚形成霧霾。 對于2月20日至26日的連續嚴重霧霾天氣,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這次空氣重污染的形成,持續靜風、高濕、逆溫及細顆粒物是主要原因,區域弱南風引起的區域傳輸,使本就難以擴散的污染物積聚更加嚴重。 據新華社 |
相關閱讀:
- [02-14] 科技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推進五項工作
- [03-03] 臺灣“科技部”網站上線 設計太過簡陋被酸超落伍
- [02-18] 臺灣“科技部”3月掛牌 傳臺大教授李世光掌舵
- [02-25] 科技部部署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