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3月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5日說,他們借助一種改造免疫T細胞的基因療法,成功讓一名暫停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者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消失。他們表示,盡管這與該感染者先天具有一種有利的突變基因有關,但有關結果表明基因療法將來有望促進“功能性治愈”某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人體免疫T細胞的細胞膜表面有一種名為CCR5的蛋白質受體,這種受體就像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細胞的通道,該病毒通常要與這種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免疫細胞。科研人員早先發現,少數歐洲人體內的CCR5基因存在變異,導致其編碼合成的CCR5蛋白質受體表達異常,這相當于將艾滋病病毒進入T細胞的大門關閉,使這些人對艾滋病病毒天生具有抵御能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從12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體內提取未被感染的T細胞,并對該細胞的CCR5基因進行改造,讓艾滋病病毒無法通過其合成的CCR5蛋白質受體進入這些細胞內。 研究人員把改造后的T細胞注回感染者體內,每人一次性注入100億個T細胞。這12名感染者被分為兩組,每組6人,其中一組4周后開始停止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12周。在停藥的6名感染者中,有4人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數量變少,還有1人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研究人員后來發現,這名感染者體內本來就有CCR5突變基因。 研究負責人、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卡爾·瓊說,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安全有效地改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身的T細胞,模擬針對艾滋病病毒的抵抗性,這些細胞注回感染者體內后會維持一段時間,即使不服藥也能將艾滋病病毒拒之門外。“這使得我們更加相信”,改造T細胞是免于終身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促使“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關鍵。“功能性治愈”是指感染者停止治療后,也難以在其血液中檢測出某病毒。 過去幾年中,基于CCR5突變基因的療法日益受到醫學界重視。這種療法始于一名叫做蒂莫西·布朗的美國男子,他曾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同時患有白血病。但他于2007年在德國柏林被移植攜有CCR5突變基因的骨髓后,其艾滋病病毒檢測一直呈陰性。布朗因此成為醫學界公認的艾滋病“治愈”第一人。 |
相關閱讀:
- [ 11-29]基因療法或可抵抗艾滋病
- [ 11-15]新型基因療法可逆轉心臟衰竭
- [ 08-09]香港城大嘗試用基因療法治療牛皮癬
- [ 04-10]香港城大:基因療法促進受損神經再生
- [ 02-06]基因療法使失聰實驗鼠恢復聽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