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青:重污染天氣提前監測預警
2014-03-08 16:04? ?來源: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2014年3月8日下午15:00,全國人大在梅地亞多功能廳舉行第六場記者會,邀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就“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新華社記者]周部長說,今年我們京津冀的霧霾情況要比去年有所好轉,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網民紛紛吐槽,百姓沒有感受到。那么霧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們是不是要等到中科院投資5個億的煙霧箱子建成了、運行了我們才能知道。接下來環保部又將采取怎樣更有力的措施,讓老百姓盡早地感受到治霾的成果。 [吳曉青]今年2月20至26日,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大面積的空氣污染,而且空氣重污染的范圍不斷擴大,在27日才結束。大家非常關心這次霧霾發生的情況,包括和去年1月份發生的情況,我在這里簡要地跟大家介紹一下。 2月份發生的重污染天氣過程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影響范圍大。2月份發生的這次重污染過程,一共波及15個省,面積181萬平方公里,其中空氣污染較重的面積超過了98萬平方公里。第二,污染程度重。這次重污染過程主要污染物是PM2.5和PM10,邢臺、石家莊和北京的PM2.5的小時濃度值超過了500微克每立方米。北京25日PM2.5的最高日均值達到356微克每立方米。石家莊26日中午1點的PM2.5濃度高達612微克每立方米。20-26日當中,石家莊和邢臺有6天重污染、1天的重度污染。北京有5天嚴重污染。第三,持續時間長。這次重污染過程持續時間多達7天,河北和石家莊連續7天重度以上的污染級別。第四,污染物的積累速度較快。這次區域性的空氣污染過程發生突然,19-20日,北京的PM2.5的日均值由90微克每立方米迅速快速增長至267微克每立方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39個城市,重污染城市由4個迅速增加到16個。 分析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燃煤、工業、機動車、建筑和道路揚塵是主要的排放源,是造成本次重污染天氣的根本原因。第二,不利于擴散的氣象條件是直接原因。那幾天剛好是靜穩天氣。第三,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疊加是重要的因素。 針對出現的重污染天氣,我們聯合有關省市緊急啟動了一些應急機制,要求各省市根據重污染天氣的態勢,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大概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前開展了監測預警。這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到來前3天,我們聯合有關部門已經預判到可能要發生重污染天氣,所以我們向各地區發布了空氣重污染監測的預報信息,提醒各地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二是開展了專項督查行動,環保部牽頭,組織了7個小組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專項督查,特別是對應急預案的執行情況、工業企業的排放情況進行了現場檢查。 三是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北京、河北等發布了橙色預警,天津、遼寧等啟動了黃色預警,按照預案的要求采取了相應措施。 剛才問到治理霧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分析起來,我們認為,轉變產業發展模式,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抑制過快增長的機動車污染,加強城市建設管理,才能徹底改善我們大氣污染。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既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時不我待的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倍努力,既要打攻堅戰,還要打持久戰。 關于剛才說到的煙箱的問題。作為環保部來說,我們支持加強對大氣污染的基礎研究,這是因為我國大氣污染來源復雜,污染的成因研究相對薄弱,特別是二次污染物PM2.5和臭氧的形成機理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建立封閉的空間進行模擬試驗,是研究大氣二次污染形成機理的重要技術手段和方法,這種方法在國際上被稱為“煙霧箱”,就是在一個封閉的容器內,通過注入不同的污染物氣體,研究其在光照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通過模擬研究可以獲取大氣污染形成的主要途徑和污染控制因子,可以得到精確的控制方向。我們國家實際上在開展“煙霧箱”研究方面已有一些基礎,比如現在中國環科院、中國科學院也有小規模的“煙霧箱”研究裝置,所以我們支持有關部門建設大型的“煙霧箱”模擬實驗室。 |
相關閱讀:
- [ 03-08]全國兩會“半邊天”風采
- [ 03-08]馬航飛機失聯 兩會代表委員盼奇跡發生
- [ 03-08]兩會安保犬
- [ 03-08]全國兩會“半邊天”風采
- [ 03-08]日媒關注兩會代表批日本 稱中國孤立安倍行動一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