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型城鎮化,要城更要人
2014-03-09 07:49? 王偉健?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優化布局,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 我國小城鎮人口占比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27%,下降到目前的20%。 畢于瑞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優化布局。“目前,中小城市發展空間比較大,基礎設施投入不夠充分。” 他建議從產業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給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更多支持,讓更多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 蔡繼明說,新型城鎮化應當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小城鎮建設中,要加強重點鎮、中心鎮和城關鎮建設,包括2000個左右的縣一級城市建設、有特殊產業和市場的建制鎮,以及一些擁有特殊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的小城鎮。他強調,新型城鎮化要根據人文、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等特點來因地制宜搞建設,避免千城一面。 黑龍江省綏化市市長王金會代表建議,要從財稅、社保等方面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擔機制,增強流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動力。 “首先是要做強產業支撐,加快發展各具特色的城鎮產業體系。農業轉移人口只有在城市就業,才能在城市生活下來。其次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綜合管理體制,實現農村轉移人口社會保障的接續,兜住農業轉移人口‘前瞻之愁’、‘后顧之憂’的底線。”畢于瑞說。 不是簡單地化農為工,城鎮化不能忽略新農村 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村會不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王金會說,新型城鎮化應該是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鎮化,而不是所有農民都必須離開故土到城市生活的城鎮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王金會認為,對東北糧食主產區來說,還存在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新型城鎮化應該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扶持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而不是簡單地化農為工。 “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畢于瑞表示,應該讓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防止農村社區建設走偏,下更大力氣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醫療和教育條件,建設好新農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相關閱讀:
- [ 03-08]全國兩會“半邊天”風采
- [ 03-08]兩會調查:人大代表休會時間去哪了?
- [ 03-08]兩會觀瀾:災難面前看到人道的力量
- [ 03-08]門巴族女代表“出墨脫記”:開完兩會4月初才能到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