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把脈醫患關系:心病還需心藥醫
2014-03-09 09:50? 沈吟 朱海兵 黃宏?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委員名片】 姚 克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 蔡秀軍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 雷后興 全國政協委員、麗水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醫患矛盾,成為近年來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醫患關系為何如此脆弱?和諧的醫患關系又該如何構建?成為我省委員思考的問題。 疾病,才是共同敵人 3月6日凌晨,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一位醫生,因就診問題被一位患者家屬打傷。 同一天,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記者會上提供了一組數字: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量是73億人次,而當年全國統計的醫療糾紛約7萬件。 這引起我省委員的關注。他們指出,在巨大的診療量里,絕大多數的醫患雙方相互配合,矛盾和糾紛并不是醫患關系的主流。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姚克委員說。 “醫生和病人是在同一戰壕里的。沒有醫生不希望自己的病人能痊愈。”蔡秀軍委員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蔡秀軍委員認為,多方面因素導致醫患關系緊張。“比如看病貴、醫保覆蓋度不夠等,現在一些人心態浮躁,容易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情。” 溝通,增進醫患理解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自己的墓志銘。 “有時去治愈”坦言了醫學的局限。“醫療行業具有它的特殊性,健康和生命無法用金錢買來,大家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姚克委員說。 雷后興委員認為:“一些患者把醫療行為等同為消費行為,認為花了錢,醫院就該治好病。患者及家屬對醫學專業知識不了解,導致他們對治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 蔡秀軍委員表示,我國目前醫務工作者占總人口的比例仍很低。醫生有時一上午要接診四五十個病人。應對的病人太多,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服務質量。 委員們表示,醫學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包治百病。而患者和家屬應該理性對待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對醫務工作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很多時候,醫患矛盾來源于雙方溝通不暢。而體制不健全,醫患糾紛處理機制存在缺陷,也成為激化醫患矛盾的催化劑。 姚克委員介紹,2002年9月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可采用醫患協商、衛生行政部門調解和訴訟三種醫患糾紛處理方式,即“私了、官了和官司了”。然而,選擇“私了”,醫患雙方直接面對,容易引發沖突;選擇“官了”,衛生行政部門與醫院存在親緣關系,有“老子幫兒子之嫌”;選擇“官司了”,訴訟成本過高。 |
相關閱讀:
- [ 03-09]2014兩會花絮:委員也追星
- [ 03-09]《福建日報兩會特刊》之四下基層貼近群眾:聲音
- [ 03-09]馬航失聯班機含1名臺灣旅客 兩岸兩會密切聯系
- [ 03-08]全國兩會“半邊天”風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