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質疑地震局工作 專家:更多是地震預防
2014-03-11 10:15? 章咪佳?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既然地震無法預報,地震局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帶來了《關于撤銷國家地震局的建議》。 近五年,中國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地震,大家最多的疑惑也是:“為什么事先一點都不知道?” 記者采訪浙江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員,他們有時也自嘲:“如果再要說地震局有什么工作是最為公眾熟悉的,可能就是地震發生后,負責挨罵?!?/p> 當然也有局內人跳出來嗤之以鼻:“根據朱先生的命題,似乎還可以提出‘醫院治不了癌癥,醫院存在的必要性何在?’的建議!” 那么地震局的科學家們和工作人員,每天到底在做什么? 地震局除了預報地震 更多的工作是地震預防 這個議案引發討論之后,新疆地震局官方微博特約撰稿人海沫,撰文介紹了地震局的工作。 地震局的人,有近三分之一是地震臺站的工作人員,每年365天,他們就像哨兵一樣,分分秒秒都在“站崗放哨”。 地震局的工作包括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地震預報僅是地震局若干項職責的一個部分。 如果地震災害不幸地發生,救災的主體是部隊及各類社會力量,當然,地震救災最危險的地方,都有地震局的專家在參與: 建筑倒塌后如何施救、支撐、破拆,一般首先由地震局結構專家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鉆進狹窄空隙進行勘察定位,提出實施方案,再行施救。 地震局工作人員也負責做地震災害評估,為國家政府救災部署提供決策依據。同時,地震局根據地震考察結果及場地地震安全評價,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科學規劃依據。 對于地震,人們做得更多的工作是預防,這是通過科研來實現的。 地震局的專家會開展的一項稱之為“地震烈度區劃”的工作就是根據歷史地震、地質考察、結構探測等工作,對全國范圍任何地區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破壞烈度的預測研究結果。這個結果提供給建筑設計部門結構設計時參考。 一般來說,按照當地基本烈度設防的建筑,可以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這就是建樓房的依據。繪制烈度圖、城鎮地震小區規劃、地震安全性評價、水庫大壩斷層勘察、城市活動斷層探測等,都是地震局的工作人員要做的工作。 人類對地殼的研究 就跟盲人摸象一樣艱難 國內外地震工作相關機構專家學者數十年的研究與實踐表明,地震長期預報和中期預報是有相當成功率的,短期和臨震預報成功率相對要低,或很低,但不能說無法預報。 比如,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大震;1976年四川松潘7.1級大震;1995年云南孟連7.3級地震前有臨震預報。 那么地震預報為什么這么難?浙江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張凱是這么解釋的—— 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因為地球有不可進入性。目前科學儀器最多能進入到十公里,這是人類工程機械打下去或者埋儀器進入的極限。 但是地殼的厚度至少有三五十公里,更深的地方有大概七十公里?!八匀祟悓Φ貧さ难芯浚透と嗣笠粯?。因為我們的儀器只能安置在表層,而地球活動又如此復雜,所以目前所有的科研還處在積累經驗的階段?!?/p> 同時,地震的特點是非頻發。比如,在2008年5月12日之前,汶川只有在六七百年前發生過一次地震。這也決定了地震的規律,還不能掌握。 再者,地震科學是一門基于實地觀測的科學。觀測需要設立臺站,要觀測到穩定可靠的數據。但目前能布的點非常有限。 觀測是一個“冷板凳”上的活兒。 臺站要建在人為干擾少的地方,荒山野嶺、人煙稀少之地是最佳選擇;臺站的分布需要相對均勻,山嶺溝壑、大漠深處,都有地震臺的身影。 沒有這些觀測臺站,沒有這些觀測者,就不能知道大大小小的已經發生的地震在何時、何地、多大;就不能獲取來自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化學數據,用于可能的地震預報研究。 國際主流科學家認為預測意義不大:地震照樣發生,在逃生路上的傷亡人數會比在牢固的建筑中傷亡更多。(本報記者 章咪佳) |
相關閱讀:
- [ 03-10]順昌縣召開鄉鎮、街道人大秘書工作會議
- [ 03-10]晉江人大:支持植“綠”、增“綠”新行動
- [ 03-10]連城縣人大: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 03-10]漳平落實人大建議建成“法治公園”
- [ 03-10]龍巖市人大到新羅區開展體育法執法檢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