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觀察:摸清底把真貧挑出來 不搞突擊扶貧
2014-03-12 06:57?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重造血,突擊扶貧要不得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后,就要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幫扶。 “過去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要提高減貧效益,資金要瞄準扶貧對象,精準滴灌。”陸漢文說。 洪紹華認為,現在的扶貧制度設計,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社會事業投入方面很多是普惠的,這些政策對2020年實現扶貧對象“吃穿兩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保障”的目標非常必要。“在此基礎上要推出更多專門針對窮人的特惠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扶到真貧,減貧也才能提高成效。” 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洪紹華說,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搬遷扶貧是較好的出路。湖北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每戶補助8000元。但有關部門測算,目前搬遷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6萬元。“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最窮的貧困戶根本搬不起。既然是扶貧工程,寧可搬遷戶數少點,也要集中資金搬遷真正的貧困戶。”洪紹華建議,通過對貧困戶實行差別化特扶,或提高補助標準,或疊加各項政策補助,或動員社會幫扶等,確保最窮的貧困戶也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當前,我國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通過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認為,新形勢下,需要把區域發展與針對性扶貧有機統一起來。“在區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一戶一策、責任到人的針對性扶貧是最有效的方式。” 不過,汪三貴坦言,不少地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突擊式短期行為,重輸血輕造血比較普遍。“很多貧困戶需要多方面和長期的扶持才能穩定脫貧,除了增收項目,還需要改善貧困戶健康和子女受教育狀況,提高勞動能力。”扶貧一定要長短結合,增收和能力培養結合,輸血和造血結合,突擊式扶貧是不可能成功的。 提效率,政府市場聯起手 扶貧開發工作在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兩者結合好,減貧才能獲得最大成效。 “當前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等扶貧項目,受益多的主要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受益也相對較少。”汪三貴分析,主要原因除了項目瞄準貧困戶不夠,還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扶貧項目存在擠出效應有關,貧困人口發展底子薄、能力差,光靠市場機制比較難受益。 “產業化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帶動貧困戶比例不高的不足。產業化扶貧不是簡單的產業化,扶貧才是它的本質屬性。”洪紹華認為,政府一肩挑企業和貧困戶兩頭,需要用好“有形之手”,改變“扶貧資金跟著產業走”的狀況,實現扶貧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 “正是因為窮人從一般經濟發展和區域發展中受益最少,政府更需要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汪三貴表示,有針對性的扶貧也可以利用市場機制來提高實施效率,減少監督成本。例如小額信貸扶貧項目,利用額度小、利率偏高和分期還款等機制,來降低非貧困戶對這類資金的興趣。 |
相關閱讀:
- [ 03-11]李志剛:加快開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大會戰
- [ 03-11]今年減貧目標千萬人以上 扶貧辦四大創新戰貧困
- [ 03-10]省領導調研基層黨建和扶貧開發工作
- [ 03-07]龍巖武平:扶貧解困惠民生 綠色崛起當先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