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大城市不能用行政手段和中小城市搶資源
2014-03-12 07:09? 高淑英?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陳瑋 邱淑群 |
分享到:
|
大城市不能用行政手段爭資源 3月5日,陳錫文向北青報記者解讀:大中小城市都應該得到發展,小城市得到發展,也不給大城市很大壓力,農民可以就近就業,風俗習慣可以繼續延續,而且也方便照顧家里。 對于目前很多進城人口包括農民工選擇在大城市就業,陳錫文認為,大城市不能用行政手段和中小城市去搶項目、爭取資源,否則會導致小城市發展慢,大城市發展快,出現大城市病。應該以更符合規律、自然的狀態去發展城鎮化,讓大中小城市得到合理發展。“產業大、合理分布才能帶來就業人口的合理分布,才能帶來城鎮化人口的合理分布。”陳錫文說。 建議 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持新型城鎮化 全國政協委員 李崴 推進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核心,盡管中央一直將此作為城鎮化的原則和重點,但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并不熱心,地方政府一般是更多地從城鎮建設、撤縣設區、蓋房造城等“外在城鎮化”上著手。2012年8月,國家城鎮化專題調研組在全國不同城市調研發現“戶改幾乎遭遇所有市長的反對”。這主要是利益的問題,戶籍改革是需要掏錢的,地方財政的錢不足以支持“以人為核心城鎮化”的成本。所以,李克強總理才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健全有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議中央財政在此機制上擔當主要的角色,才能夠有利促進取消戶籍制度的目標的最終實現。 農民進城對小城市壓力不大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銅陵市長 侯淅珉 安徽銅陵的戶籍改革在2011年就已完成,不存在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實行“一元化”管理,他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農民在農村的承包利益等沒有觸動,只是適當加強。其他的社會保障逐步在并軌:先把城市低保并軌,2012年把城市養老并軌了,去年把城鄉醫療保險并軌了。 外來居民實行居住證管理制度,享受和銅陵市居民同等保障,一年后可根據意愿轉為銅陵市居民。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學等都給予保障,外來人口還參與社區競選。 有人覺得農民進城成本太大,對城市資源的壓力很大。我覺得對于大城市來說是這樣,但在中小城市并不存在。 進城人員是來創造財富的,我們可以分析農民進城成本的構成:城市基礎設施;少量人要提供保障房,還有各類社會保險。但社會保險是企業提供的,對地方政府來說主要是基礎設施。但進城人員還會消費,購買固定資產,間接帶給政府的收入也能抵消成本。 銅陵市條件放開后,增加人口并不多。農民進城,主要是就業。資源如果都在大城市,人口勢必都會跑到大城市。 城鎮化不能搞大躍進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榆林市長 陸治原 城鎮化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農民進入城市,它要尊重人的需求,避免一哄而起搞大躍進。我認為城鎮化是工業化和產業化的產物,沒有工業化作為基礎,城鎮化是無本之木;如果沒有產業化的支撐,大量新市民會變成無業游民。如果沒有更多的崗位來解決就業問題,會帶來社會問題。所以城鎮化的速度要和經濟發展速度適應,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能靠行政力量急于求成。 要保護人的生態環境,從源頭上預防“大城市病”。要避免大城市病,要合理規劃和布局。規劃都有,但是執行的剛性約束不夠。城市是什么屬性、建多大,都要定準位。每個城市都能定準自己的位置,不盲目競爭,特別是一個區域內的城市之間協同發展,要互補。 此外還要重視和保護農村環境,不要無節制地擴大城市用地。農村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周邊的農田對城市生態的作用不可估量,建議盡快建立以生態效益為指標的城鎮化綠色評價體系。 本版文/記者 高淑英 |
相關閱讀:
- [ 03-07]陳錫文:農村土地使用權仍不能抵押
- [ 03-06]陳錫文:新型城鎮化要解決農民工進城四大難
- [ 03-06]陳錫文:職業教育應該適應市場需求
- [ 03-06]陳錫文:推進農村土地改革需要清理法規和試點先行
- [ 03-06]陳錫文:中國還存在非常大的經濟增長空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