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功甫帖》真偽之爭就沸沸揚揚,幾個月仍懸而未決,在各方爭論和博弈之下,這一作品的真偽和作品背后的糾紛更為撲朔迷離。《功甫帖》事件已從一件書法作品的真偽之爭演變為引起廣泛關注的公共話題,鑒定的“艱難”過程讓人充滿疑慮。而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真假”鑒別,已經成為社會難題。據統計數字表明,目前能夠在市場流通的齊白石作品總量不會超過1萬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齊白石作品上拍量約2.5萬件,遠遠超過真品存世量。像黃胄、陸儼少、張大千、傅抱石、程十發等近現代名家、大家作品,作假者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斷言,流通于市場上的名家作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贗品。就連新近莫言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書法作品不斷升值,他也坦言坊間流轉的以及在多次拍賣會上出現的莫言書法大多非真品。眾多的“羅生門事件”已讓中國書畫市場面臨空前的誠信危機,贗品事件頻發考問著書畫藝術品市場:藝術品的真偽究竟是誰能夠說了算? 筆者在走訪拍賣鑒定機構時了解到,正常情況下鑒定往往不是“一錘定音”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個論證的過程。鑒定的專業性很強,需要考證、甄別復雜多樣的因素,難以一次性得出準確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權威專家也并非萬能。有的專家受鑒定水平和眼光所限,從而把假說成真,將真說成假,也有的專家通過日后豐富閱歷知識,本著對收藏負責的態度,推翻之前觀點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所以,文化藝術品鑒定需要長時間的論證,才能意見趨于一致。 但是,當下市場假貨充斥,中國的文物、書畫鑒定顯現出窘困、缺失的狀況,恰恰與藝術品鑒定者的職業操守缺失有直接關聯。以2011年鑒定專家為自制的“金縷玉衣”做鑒定,稱其為“罕世珍品”并開出了24億元的天價評估為例,在鑒定過程中,專家甚至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都沒打開,只圍著玻璃柜子看了會就做出了判斷,紛亂過后,這些專家則獲得了幾十萬的評估費。這些鑒定專家受金錢、人情和權勢的左右,有意將假說成真,或將真說成假,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失去了良知、人格和職業道德。而市場中大量存在的偽專家學者,更是打著國家部門的旗號開鑒定證書,靠僅有的一點理論知識收取鑒定費,自身并無多少鑒定功力,嚴重干擾了市場秩序。當前,鑒定法律法規嚴重空缺,國家幾乎沒有配套的文物鑒定規章制度和管理機構,缺乏法律層面的規范和成熟的市場秩序,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的空白,更加劇了市場亂象。 又是一年“315”,如果說在喧囂浮躁的市場中,以自身經驗為準繩的鑒定體系已經瀕于瓦解,我們更呼吁從事藝術品交易的各個環節嚴守行業自律,科技、法律手段的盡早建立、完善。只有細心求證,去偽存真,遏制制假、售假、拍假泛濫的現象,才能還書畫藝術一個高雅純正的境界,引導大眾的收藏行為回歸理性。 (東野升珍) |
相關閱讀:
- [ 03-17]醫院太平間亂象:急救人員送遺體獲2千元中介費
- [ 03-17]直擊泉州"二次供水"亂象:水箱無封蓋 水質未送檢
- [ 03-17]協會曝空氣凈化器亂象 貴價凈化器效果不咋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