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第二天,謠言勢力雖有所減弱,但關于“遭受恐怖襲擊”“乘客獲救”“假護照謎團”等謠言仍然活躍在微博、微信等平臺,此起彼伏。 目前,關于MH370的網絡謠言有所收斂,但仍未絕跡。造謠、傳謠、再辟謠成了這幾天來網絡輿論的常態。這些傳聞不僅沒有為救援人員以及公眾提供任何有效幫助,反而混淆視聽,不斷撩撥圍觀者的心緒與神經。對本來就焦灼難耐的乘客家屬而言,忍受各種傳聞的煎熬無疑是更大的心理傷害。媒體和媒體人的公信力在不停的“證偽”過程中也一再被質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戴佳認為,一些所謂“動態滾動”的信息看起來是在給焦慮的公眾提供一些方向和看法,但從結果來看都是徒增煩惱,助長了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傳播行為。 “漩渦”型復式傳播的背后 傳統媒體要與自媒體“搶時間”,但更要珍惜自身話語權 馬航失聯引發的謠言危機,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不斷發酵升溫。 “根據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的謠言公式,謠言產生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也就是說越重要且越模糊的事件越容易產生謠言。”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主任周榮庭教授認為,馬航事件中謠言滿天飛的現象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飛機事件歷來是社會關注熱點,在媒介議程設置的作用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馬航消息公布不及時且信息含混,包括在飛機失聯后5小時才公布信息、后續官方信息自相矛盾等。 馬航謠言的傳播過程中,為何一些傳統媒體反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媒體平臺上信息的瞬時更新對傳統媒體報道速度形成了極大的壓力。個別急于搶拼新聞的傳統媒體在沒真實信息源的情況下,與自媒體“搶時間”,對自身話語權負責和珍惜打了折扣。 “當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和融合是多層面、深層次、全方位的。從BBS、新聞組、聊天室到博客、微博、微信,謠言傳播以鏈狀、樹狀、放射狀的樣式傳播。而像馬航這樣重大突發事件引發的謠言,則呈現出‘漩渦’型復式傳播特點。”周榮庭認為,各媒介間通過復制、粘貼、超鏈、轉載、分享等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龐大分散的社會網絡空間,為謠言的自由交叉傳播創造了條件,借助公眾對于事件的大量關注,就可能積蓄能量形成井噴。 相比之前發生的昆明暴恐襲擊事件,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認為,同樣是重大事件,且事實本身一開始也是碎片化呈現,也有謠言出現,但由于主流媒體迅速公布昆明事件真相,謠言傳播鏈條很快被斬斷。“反觀馬航失聯事件,由于涉及國家較多,馬方作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發布滯后、透明度缺失,為謠言滋生提供了巨大空間。” |
相關閱讀: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03-20]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謠言層出 媒體陷謠言“漩渦”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