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改革被指空有聲音 五省市試點5年無進展
2014-03-22 08:36? 羅娟?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改革路線圖一直在完善 公眾的改革呼聲如此之高,而國家層面在社保公平上到底有無改革的意圖呢? 記者梳理中央層面的文件發現,關于社保的表述正在發生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社保的表述是,“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出的改革目標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保改革目標從“全覆蓋”到“更加公平、可持續”的變化,鄭功成認為,這種變化背后的邏輯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實現制度上的普惠,公平的問題凸顯出來,亟待通過制度安排來化解。 今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4年在社會保障方面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著力解決“雙軌制”、“待遇差”問題。此后,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也對記者表示,今年人社部將適時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聲音有,步子卻一直遲疑 人們更憂心的是,此前已有多次養老金改革試探性動作,但是終究“落入深潭,未聽聲響”。 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確定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山西、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五省市進行試點。至今,五省市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公職人員納入社會保險的問題曾在《社會保險法》修改前后多次審議中成為焦點,但《社會保險法》最后將“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交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不過,記者在持續對養老金雙軌制改革的采訪中,多名專家表示,在公眾對社會公平的強烈呼聲下,這種不同群體適用不同養老制度的格局,已經“不得不改”,公務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改革需要優先提上日程。 明確改革共同方向 不同養老制度所產生的待遇差,看上去似乎讓機關事業單位加入企業養老保險,“并軌”“一刀切”就可解決問題,并非如此簡單。 記者了解到,由于擔心并軌將會降低自身的養老金待遇水平,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抵觸情緒非常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就對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采用“向下并軌”的方式,拉大了事業單位人員和公務員之間的待遇差距,造成新的矛盾。2008年后,試點地區就出現了高校教師等事業單位人員提前申請退休的現象。 “如果沒有一個一攬子的改革方案,事業單位一改,養老金降低了將近50%,顯然有抵觸情緒。”鄭秉文說。 胡曉義曾解釋,所謂“并軌”并不是簡單地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并入”企業養老保險制度,而是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進,最終取消“雙軌制”。 鄭秉文建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必須一起進行,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要以職業年金為補充,確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但就目前來看,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相當滯后。截至2013年6月,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不到6萬個,覆蓋職工人數只有1957萬人,僅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6.29%。而職業年金也由于受到公平性考問,發展非常緩慢。 “‘雙軌制’終將合并統一,但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胡曉義曾多次公開對媒體說,除了養老金雙軌制待遇差別問題外,還應對老齡化的資金安排,養老金空賬、缺口、投資運營、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轉移接續問題,退休年齡問題,多層次養老保障問題,如何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大病保險等作出制度性安排。記者羅娟 |
相關閱讀:
- [ 03-21]專家,別在養老金上制造恐慌情緒
- [ 03-21]泉州鼓勵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完善就業援助機制
- [ 03-20]養老金隱性債務超83萬億 應降低給付金額并延長退休年齡
- [ 03-20]養老金隱性債務超83萬億 分析稱應降低給付金額
- [ 03-19]榕首次開展企退人員養老金資格在居住地認定工作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