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3月24日電(彭大偉李曉喻)看到售價8500元的空氣凈化器送上門,北京白領劉薇望著窗外持續多日的陰霾,終于松了口氣。
從2月中旬開始,北京連遭持續霧霾天氣,嗓子感到不適的劉薇在網上訂購了這臺價格不菲的機器,并取消了所有戶外活動的計劃,在家陪3歲的小女兒。
繼去年霧霾天數創52年新高之后,2014年2月底,一場嚴重霧霾再度侵襲中國,近七分之一國土受影響,全國58個城市遭遇“呼吸之痛”。
藍天白云都到哪兒去了?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問題已引發全國民眾空前關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便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要求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盡管市民紛紛搶購空氣凈化器、PM2.5口罩和清肺中藥等,然而在被動“防御”之外,更為關鍵的是從根源著手,對霧霾天氣“釜底抽薪”。
“垃圾圍城”為霧霾“做貢獻”
層出不窮的霧霾來自何方?中國環境保護部的督查結果顯示,燃煤電廠、冶煉企業排放的廢棄物,是霧霾的主要“原料”。此外,有專家指出,隨意丟棄建筑垃圾所導致的揚塵,也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此前曾指出,建筑工地遍地開花,是霧霾在中國大中城市不斷出現的原因之一。
中國是全世界城鎮化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工地”,房屋新開工面積巨大的同時,也產生了“垃圾圍城”的困境。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長期以來,中國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嚴重滯后。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中國2012年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數千萬噸,利用率低于5%,而歐美發達國家利用率則在95%以上。這不僅對環境造成危害,更是巨大的經濟浪費。
在垃圾圍城之外,中國建筑耗能之高也已引發廣泛關注。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建筑能耗占比接近30%;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建筑中,99%均屬于高耗能建筑,單位面積采暖所耗能源相當于緯度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至3倍。
“中國城鎮化必須走低碳道路,如果繼續以高碳、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搞城鎮化,能源安全、氣候安全將難以保障?!敝袊缈圃撼鞘邪l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霧霾“原料”變廢為寶有妙招
在中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另一種思路,將霧霾“原料”變廢為寶,為根除這一“心肺之患”努力。
位于貴州的中城建恒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一個代表。該公司將城市建筑垃圾、粉煤灰與混凝土一起,加工成造型獨特的混凝土復合(EPS)保溫砌塊。該公司位于貴州安順的項目今年6月投產后,預計每年可以消化建筑垃圾、工業廢渣320萬噸。
據介紹,該項目可解決約4000人的就業問題,帶動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年產值達約20億元人民幣。
用“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來形容這一項目并不為過。該項目生產的自保溫砌塊(EPS)雖是以垃圾為原料,但價值卻不小。
貴州省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副總工程師蔣德勇表示,EPS的墻體厚度可滿足全國各地節能65%的要求。與使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相比,這種新型建筑材料每年可以節約600萬噸標準煤,減少接近15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該產品不僅節能環保,還具有安全、強度高、使用成本低等優點,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徹底解決了節能與安全兩者不易兼顧的矛盾。此外,該產品對當地經濟的循環發展,以及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具有積極的促進和示范作用,意義重大。
據介紹,該產品已申請中國國家專利13項,獲得實用新型技術專利2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發明專利1項。
除“叫好”外,新產品還做到了“叫座”。公司負責人表示,該產品受到了節能要求較高的公共建筑項目和品牌房地產項目的歡迎。
該公司的努力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認可。2012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鑒于這一新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予以大力推廣,使社會能盡快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
據介紹,中城建恒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示范項目和貴州省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所研發的多項產品均被列入貴州省重大科技專項。
公司負責人表示,2015年前將在全國建立2-3個生產基地;2020年前將在全國各省會城市及國家計劃單列市建設生產基地,力爭達到全國年產1億立方米混凝土復合(EPS)自保溫砌塊的生產目標。
據介紹,這些生產基地建成后,將消納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及工業廢渣,每年可消納建筑垃圾、工業廢渣8000萬噸,并有效解決城市建筑垃圾、工業廢渣排放企業“排渣難”的問題。除此之外,還可解決約10萬人的就業問題,帶動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年產值達約500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探索將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企業不止這一家。
由中國建筑總公司研發推廣的“零建筑垃圾”箱式房,對建筑材料進行循環利用,不產生建筑垃圾,為替代傳統的工地臨建板房,減少碳排放提供了一種選擇。
在北方,山東淄博已聚集了112家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黃河淤泥、赤泥等固體廢棄物生產新型墻材的企業,年產量達到26億塊(折標磚),累計生產新型墻材152億塊,利用廢渣2470萬噸、節約耕地16720畝、節約標準煤95萬噸。
將垃圾“化腐朽為神奇”,將霧霾“釜底抽薪”這一新思路也得到了專家的肯定。
中國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學教授陳家瓏指出,清除霧霾“原料”的根本,就在于形成資源化處置建筑垃圾的產業。
陳家瓏介紹,中國每年建設用砂石骨料的需求量在100億噸以上,而天然砂石資源已基本枯竭或不能再開發,且生產機制砂石需要開山炸石,又會帶來一系列資源和環境問題。建筑垃圾再生的基本形式是再生骨料,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和土資源生產各種再生磚(砌塊)、路用無機混合料及路用制品、再生骨料混凝土、砂漿、水泥、填充用混凝土等建材產品。
資源化處置建筑垃圾亟需制度保障
對于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在中國發展的現狀,陳家瓏表示,目前全國已建成并具備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年以上的生產線約20條,但由于原料供應得不到保證、處置成本過高、設備技術有限、產品應用渠道不暢等,存在著設備簡單、產品質量不穩定、二次污染等問題,全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率不足5%,資源化處置行業尚未形成。
陳家瓏認為,制約資源化處置行業形成的關鍵是制度設計:“國外建筑垃圾處置是由政府提出的,用法律來強制保障實施,并有相關規劃和特別許可,資源化處置則交給市場,用經濟手段去引導。我國建筑垃圾處置法律尚屬空白,政策的強制性不足,也沒有規劃和許可條件?!?/p>
潘家華亦指出,要實現低碳城鎮化,除了在可再生能源、消費等這些技術層面要采取措施,還要在建筑質量等方面更加科學、合理和法制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