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采訪江蘇吳江某企業老總,用固定電話打過去,對方手機一直提示“正在通話中”,打了大半天都如此。后來得知,這位老總對手機做了設置,陌生電話一個也打不進去。“我這也是被逼的。”談起此事,這位老總倍感無奈。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不僅某些企業負責人,一些地方干部也“學會”了看到陌生電話一律不接。“至少90%都是騷擾來電,但很多又不是一般的騷擾電話,接就等于接了麻煩。”一位和記者相熟的地方干部這樣說。 “陌生電話我不接” 吳江這位老總告訴記者,不是自己擺譜,而是實在被搞怕了,很多外地的陌生電話,接了之后,就是各種名目的參選、參評、邀請、會議……“有關企業的,有關個人的,名目五花八門,不想參加,可又怕真有來頭,煩透了!” 記者了解發現,接到過此類電話的企業負責人、地方干部不在少數。蘇北一個副縣長笑言,他從當鄉長開始,就接到過騙人的“中南海的邀請”。另一位蘇南企業負責人說:“內容都差不多,研討會或者培訓會,反正一句話,只要給錢,什么文憑、獎狀、頭銜都是小菜一碟。” 這位年過四十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前幾年光優秀企業家頭銜就拿了好幾個,甚至還有一個是亞太范圍的,“他們很直接,就說這個需要交評比費,還有相關證書、獎杯等的制作費等等,反正就是掏錢買獎”。 久而久之,這些經常被騷擾的企業負責人和地方干部學會了“反騷擾”。吳江那位老總屬于比較“激進”的,通過后臺處理徹底屏蔽了陌生來電。蘇州一位干部說,不能學他全屏蔽,一般來說手機還是會接的,固話接的就少了,“熟悉的號碼,包括固話我們都存了,而且現在手機軟件也能幫著識別一些騷擾電話,這樣就清凈多了。” 誰“制造”了陌生電話 “我和身邊的一些朋友現在都有010綜合征了。”一位地方干部苦笑著說。010是北京的區號,在這些騷擾電話中,北京來電占據了不小的“份額”。這位干部告訴記者,以前主要是北京的,現在上海、一些省會城市的電話也多了起來。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騷擾電話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推銷圖書、畫冊、郵冊、紀念幣的;二是邀請企業負責人或企業參評各類獎項的;三是邀請參加各類高端培訓、研討會、考察的;四是自稱新聞單位要做正面有償新聞或收負面“封口費”的。 這些陌生電話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來頭很大”,起碼會打著國家部委下屬機構的旗號,有些甚至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徐州睢寧一位基層干部說:“我們真的很難分辨真假,打這種電話的,有些還很橫,你一說沒這個經費,立刻就拿大帽子出來壓人。有一次我們一個鎮長就被一個推銷理論書籍的唬住了,到處找關系打聽,結果查出那個電話和其所說的單位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才安了心。” 企業負責人還頭疼各種協會的“陌生電話”。一家化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粗略算算,他們至少加入了二三十個協會,“絕大多數除了交年費,完全沒用,但不加入也許就有麻煩,最怕他們打電話來,基本上都是以各種名目要錢的。” 須把權力徹底關進籠子 既然明知是忽悠,直接回絕不就行了么?當記者拋出疑問時,受訪者都直言沒那么簡單。睢寧那位干部說:“關鍵就是很難分辨真假,對我們基層單位或者企業而言,可不想得罪部委辦局,萬一真是哪個部委的下屬機構呢。” 記者了解到,盡管國家一直對部委下屬機構進行精簡,一些部委也經常聲明自己是“被冠名”“被組織”,但現在打擦邊球的依然很多。北京某部委一位公務員告訴記者,其實真的下屬機構,現在不敢這樣亂搞。 這些到處騷擾基層干部和企業家的,一部分是真有點關系,通過一些部門或領導搞個掛名權或合作權,“草臺班子”就搭起來了;另一部分則什么真東西都沒有,騙一筆是一筆。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說,一邊是不接電話被動地“躲”,另一邊是忽悠大軍有增無減。中央三令五申要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但社會上利用權力胡亂作為的現象仍然不少。 這告訴我們,不僅要限制有關部門自身的權力,對這種權力的“溢出效應”也要重視起來,把權力從根到葉都關進籠子,從根子上讓這些人無法鉆空子。與此同時,整個社會也要敢于直接說“不”。不可否認,正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心理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此類現象。(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擴展閱讀 偽官、偽機構“高端化” 招搖撞騙難辨真假 去年6月,一組據稱“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主任兼黨組書記”李廣年包養情婦的艷照在網絡上大量流傳。一時間,“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名聲大噪,似乎又是一起“高官”包養情婦案被曝光。 但事情隨即出現了變化。先有網帖稱,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隸屬于中央黨校下屬的科學發展觀理論調查研究學會;而中央黨校2013年6月22日發表正式聲明,明確未曾設立過“科學發展觀理論調查研究學會”,教職工中也沒有名叫“李廣年”的人。 通過網絡搜索,記者既查詢不到該機構的官方網站,也查詢不到其上級單位和批準機構的任何信息。網民紛紛質疑,李廣年是不是又一個“偽官”?而他所在的“中國動態調查委員會”,是不是又一家“拉大旗扯虎皮”招搖撞騙的假機構? 近年來,類似的“偽官”“偽機構”并不鮮見,而且“級別”越來越高、花樣越來越多,“仿真度”越來越強。如冒充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副部級巡視員的趙錫永,歷時3年、行經多地官場,演出一幕幕荒唐鬧劇;但更令人驚訝的,還有近幾年來出現的一批讓人眼花繚亂的偽處長、局長和打著“國”字頭旗號的“偽機構”。 如被稱為“中國最牛山寨機關”的中國天平調查管理局。這場鬧劇的策劃者名叫章寧泉,他租用司法部原辦公大樓辦公室,明目張膽地冒充司法部下屬機構,并成立所謂的中國天平調查管理局,其職員一律身穿與警服十分類似的“制服”,肩章、臂章、胸徽、警號、領花一應俱全,以此實施詐騙。對此,章寧泉在法庭上供認不諱,稱這個“局長”是自己任命的,最終被控詐騙1000多萬元。 一些社會學專家指出,類似事例并不鮮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號稱××部、××總局、××委下屬的協會和機構,而且有的還打著“國”字號招牌。這些單位名稱,有的似曾相識,似是而非,但都以謀利為目的,公安機關也破獲過不少這樣的案例。 比如,所謂“全國城管局長聯席會議”也曾引起廣泛爭議。盡管自稱“不隸屬于任何部門,不是社會團體,也不是組織機構”,但其發起人羅亞蒙卻頭頂全國城管執法局長聯席執行會秘書長的頭銜,向全國各地參會的城管部門收取費用,并遭到南京城管的實名舉報。而在網上,一份“虛假機構一覽表”也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在這份一覽表中,像“中國質量誠信XX協會”、“中國品牌質量監督XX委員會”、“中國綠色環保產品XX委員會”之類的機構應有盡有,數量達近百個之多。 這些假機構真假難辨、迷惑性強,從網絡和傳統媒體上很少能獲取與它們有關的信息,搞得很唬人又很神秘。看到有網友質疑“中國XX皮膚病總醫院”行騙,記者多方核實也難辨真偽,該醫院既沒有登記電話,也查不到主管單位信息,就連XX總醫院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不清楚”。而像“中國產品質量協會”這樣的機構,不但上述信息無法查到,其名稱本身也頗具迷惑性,與“中國質量協會”這類正規機構十分相似,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同一個單位或關聯單位。 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指出,真假難辨、迷惑性強、核實起來困難,這恰恰是“偽官”“偽機構”賴以生存的空間,由于這種借“殼”手法給行騙者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因此隱蔽性更強;其有組織、有機構,危害性也更大。(中國網事,記者呂夢琦 梁鵬 張云龍) 新聞鏈接 假冒國家部委 “中國宣傳網”被破 僅有兩三個人的皮包公司,冒用中央部委的名義開設網站,并大肆對外非法承包地方頻道和專題欄目,半年時間斂財20余萬。近日,這家名為“中國宣傳網”的虛假網站負責人、北京網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顧某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記者獲悉,這也是我市破獲的首例冒充部委網站的合同詐騙案。 去年12月,警方發現“中國宣傳網”是由一家私營公司創辦,該公司除負責人顧某外,僅有一兩個員工,與中央部委沒有任何關系。嫌疑人顧某供述,為使假冒網站更加逼真,該網站仿照真實的部委官網,大量刊發黨和國家領導人照片、時政新聞,設置時政要聞、各省市地方頻道等版塊。 據了解,2013年6月至12月間,顧某私刻“中宣網”網站印章,謊稱中央部委下屬單位,以網站合作開發為名,先后與四川、遼寧等20余個省市事主簽訂了地方版塊的承包合同。現警方已核實詐騙合同12筆,涉案金額20余萬元。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北京晨報,記者張靜雅) |
相關閱讀:
- [ 03-24]旅西華人遭遇網絡詐騙手段新伎倆 假招聘真盜號
- [ 03-24]5名吸毒人員為籌集毒資制錯版人民幣欲詐騙被抓
- [ 03-24]警方:注意“馬航”盜號木馬 盜取QQ密碼后詐騙
- [ 03-24]漳浦:上千名業主接到購房退稅詐騙電話
- [ 03-24]旅西華人遭遇網絡詐騙手段新伎倆 假招聘真盜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