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平方米過火緣何奪走11條人命?——作坊火災事故頻發追問 200平方米面積過火,整棟樓里的人幾乎無處可逃,11個人殞命廣東普寧市的一家作坊式企業。從佛山南海的汽修店火災一家九口喪生,到浙江溫嶺鞋業“1·14”火災16人死亡,再到今天的普寧火災,小面積著火,大面積傷亡,幾乎成了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小作坊火災共性特點。 作坊式企業緣何火災頻發?火災緣何釀成多人死亡?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住宅變加工廠 作坊企業頻頻“惹”火 3月26日13時27分左右,廣東普寧市軍埠鎮一家主要生產內衣的家庭作坊發生火災。據當地政府通報,13時54分,火勢得到撲滅,15人不同程度受傷送醫院救治,其中11人因窒息搶救無效死亡。 記者27日在事發地看到,失火地點位于一片居民區內,為一棟5層樓高的私人住宅,占地約200多平方米。該樓房的二三層門廊被大火熏得一片漆黑,燒毀后的文胸海綿原材料凌亂地浸泡在水中。 當地政府通報稱,起火場所是一幢村民自建住宅樓,租給3人合伙開辦文胸定型加工作坊,該樓房共5層,屬鋼筋混凝土結構,第一層為裁床,第二、三、四、五層為工場,只有第一層過火,面積約208平方米。 “一樓是倉庫,堆滿了海綿,有一百多袋,每袋幾十斤重,人走路都要側著走。”火災幸存者劉少友說,二樓是作坊老板的起居室,三樓至五樓是工作間,事發地這種典型的“三合一”(倉庫、住宿、生產為一體)家庭作坊式工廠在普寧市普遍存在。 “一些小企業主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偷偷把工廠搬進住宅樓,消防成本和經營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消防安全卻大大打了折扣。”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說。 記者在軍埠鎮火災現場看到,著火的樓房每層只有前后部分有窗,但均裝有防盜網,只剩一樓大門和樓頂有逃生機會。消防應急設施欠缺,堵塞了逃生機會。 睡在“火藥桶”上,注定逃命無門 “一樓做倉庫,方便進出貨;二樓以上居住或做車間,方便逃避檢查。”作坊式企業的這種安排,讓工人們無論睡覺還是工作都坐在一個不定時爆炸的“火藥桶”上。專家指出,不合格的消防設施、不嚴格的消防監管、不過硬的消防應急,就會埋藏極大隱患。 幸存者樊學華說,由于房屋到處都是防盜門和防盜窗,逃生之路只有兩條:一樓大門和樓頂待救。事發當日一樓倉庫起火,從一樓逃生幾乎不可能;只能往樓頂逃,但室內唯一的樓梯通道已被濃煙封鎖,五樓與樓頂之間的門也被反鎖。 回顧近年來小作坊發生的火災,消防應急設施欠缺是喪失逃生機會的重要原因,沒有消防通道、消防栓里沒水、滅火器滅不了火……這些現象幾乎在每一次火災中都能找到身影。 一些小企業長期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成為監管的“盲區”,火災的“患區”。根據相關規定,企業應嚴格執行庫房、貨場、生產區、維修工房分開布置的規定。但是這個起火的作坊沒有落實這些消防規定,依舊從去年就開始經營至今。 根據普寧市政府通報,軍埠鎮起火的小作坊沒有申辦消防手續,也沒有申辦安監局許可發證。佛山南海的汽修店火災中,店主半年前還簽名蓋印承諾店內“不住人”。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作坊式企業消防知識宣傳普及不夠,員工消防知識匱乏,火災自救能力弱也是另一個致命原因。“煙的味道很濃,聞一口就要倒。我拼命朝樓里面喊不要往下跑了,但里面的人聽不到,從三樓、五樓往下跑的都死掉了。”劉少友說,企業從未搞過任何形式的消防知識培訓和演習。 浙江溫嶺鞋業“1·14”火災事故幸存者也曾表示,“從沒接受過什么消防培訓,發生火災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怎么辦。” 小作坊頻陷“監管難” 火患第一責任人如何明確 “中國童鞋之鄉”溫嶺臺州大東鞋業有限公司火災造成16人死亡,5人受傷;河北霸州一家具作坊突發火災,5名工人在火災中遇難;廣東佛山南海一家“三合一夫妻檔”汽修店發生火災,熟睡中的9人全部死亡…… 作坊式生產在江浙、珠三角等地很常見,存在形式如出一轍,四五層高的居民樓,外面裝滿防盜門窗,內部既能生產又能生活還兼具倉庫功能。“關不掉,拆不走,安全差,監管難。”廣東省安監局一位工作人員對于小作坊的一席話折射出,作坊式企業如何既保障安全又保障發展的困境。 浙江溫嶺某鞋廠發生火災之后,政府關停了數千家作坊式企業,反而引起了對于政府簡單粗暴監管的質疑。“一個縣,數千家企業,幾十個消防官兵,根本沒法全方位監管。”一位消防人員對記者說。 “小作坊不能一關了之,也不能以消防力量不足為由放松監管。”復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曉說,應該創新監管方式,發動志愿者、社會組織、村委會等力量加強消防知識宣傳普及,全方位加強消防問題監管。(記者劉宏宇歐甸丘) |
相關閱讀:
- [ 03-28]廈門:兩場火災起火點相距僅百米 所幸無人員傷亡
- [ 03-27]廣東普寧發生火災家庭作坊系無證經營 已致11人死
- [ 03-26]高層建筑火災人員死亡超七成系跳樓 僅少數被燒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