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亮,瞭望更在進行海上瞭望。攝影:代宗鋒
原標題:記者親歷千島湖艦夜間搜尋馬航失聯客機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代宗鋒、趙陽、虞起正):3月28日凌晨1點,海軍千島湖艦正在南印度洋上搜索海區進行緊張的夜間搜索,這也是千島湖艦抵達任務海區后,進行的第二次夜間搜索。盡管風雨交加,海面漆黑一片,但官兵依然警惕地搜索著海面上每一個可疑目標。
舷窗外,刺骨的寒風,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正在左舷瞭望平臺值更的陳長來厚厚防寒服外穿一件寫有中國海軍字樣桔黃色的救生衣,腰間綁著安全繩,雙手戴著皮手套,緊緊握著微光夜視儀,渴望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借助前桅燈微弱的燈光,記者分明看到了陳長來臉上滿是雨水。“在這樣惡劣的天氣和海況條件下,必須集中精力,稍有分神,就有可能錯失海上可疑目標”,陳長來說。
“微光夜視儀需要借助外界微弱的光亮,才能在夜間看清海上目標。今夜沒有星光,只有借助前后桅燈和航行燈的亮光,才能發揮夜視功能。
涂艦長說,這樣的觀察瞭望點全艦共設有6處,每個點由2名艦員同時擔負對海上目標的觀察與搜索任務,確保對海面的監測24小時不間斷、無死角。
在漆黑的駕駛室,借助儀器發出的一絲微弱亮光,記者看到,橫向搖擺儀的指針指向25度。
風浪猛烈地撞擊船艏,豌豆大的水珠被狂風吹上指揮臺。從雨刷器不斷分開又復合的水幕向外望去,千島湖艦在波峰浪谷間沿著預定搜索線路堅定前行。涂艦長告訴記者,當時風力已達9級,浪高近4米,室外溫度僅有6度。
在導航雷達戰位,雷達班班長吳志國用安全繩將自己固定在雷達顯示屏旁邊的儀器上,正筆挺站在雷達顯示屏前,眼睛緊盯著屏幕,雷達屏幕的微光,照出了他專注的神情。吳志國手指不時調試著按鈕,不時比對著每一個波段的圖像。
這個風浪中站立的動作,吳志國已經整整很長時間。記者在距離雷達屏幕的不遠處,看到一張座椅,但是吳志國一直沒有坐下去。“坐下去人容易放松下來,精神不容易集中。”吳志國說,“越是風浪大的時候,越要精神,一時疏忽,一個小目標就可能從眼皮底下“溜走”。
擔任艦艇航行值更的副艦長萬林告訴記者,自啟航至今,他已經度過了16個這樣的夜晚,因夜間艦艇航行對導航雷達兵專業素質要求較高,作為班長,他主動要求值凌晨的班,特別是進入搜索海區后,他更是沖在第一線。
穿行于內艙通道,行走十分艱難,但許多房間內依舊燈火通明。打撈分隊住艙內,隊長洪松正帶著隊員們對上次的實際打撈過程進行再次回顧總結,并結合白天進行的針對性訓練,修改完善打撈方案預案,研究確定用于打撈海面漂浮物的三爪鉤拋、投、丟、扔等角度和力度。“新的打撈方案將盡量縮短海面疑似漂浮物的打撈時間,使打撈過程更加快捷。”洪松滿臉自信地說。
記者了解到,26日下午,千島湖艦右舷瞭望更發現距離400米處黃褐色管狀疑似漂浮,洪松帶領打撈隊員們迅速準備好器材,投入打撈行動,他們利用三爪鉤、撇纜等打撈裝具,克服漂浮物漂流速度快、艦艇搖擺幅度大等困難,利用分階段進行拋鉤打撈的方式,不到二十分鐘,就將疑似漂浮物打撈出水,經判別確定是一種長1.1米,寬9厘米藻類植物。
在千島湖艦會議室內,編隊海上任務指揮所正在研究下步的搜索方案。“雪龍號”和“中海韶華”加入我海軍海上搜救艦艇編隊后,對如何確保整個搜救行動高效、準確、不留死角,他們正在積極探討。
天色漸亮,卻沒有一點睡意,合衣躺在床上,已記不清這是第幾個不眠之夜了。“失聯飛機的搜尋,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全員、全時、全力投入到搜救行動,節約每一秒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編隊海上任務指揮員董焱在搜救行動展開前的動員講話猶在耳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