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習近平在德演講:對中國威脅論正面回應
2014-03-29 20:46? 熊爭艷 侯麗軍?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28日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專家認為,這次演講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正面回應,是從中華文明、現實發展和世界大勢等方面對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全面、系統的闡述。 用歌德小說人物巧妙回應“中國威脅論” 習近平說,面對中國的塊頭不斷長大,有些人開始擔心,也有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國就要攝取世界的靈魂。 前中國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強,諸如“零和游戲”、“國強必霸”等冷戰思維在一些西方人中頗為流行。習近平主席這篇演講以正面闡述的方式指出了這些人頭腦中的“中國威脅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說,習近平用了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比如用歌德小說《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來形容被一些西方人誤解的中國,就是希望德國聽眾能夠產生共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建說,習主席這樣的表達很接地氣。“演講沒有自說自話,而是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引用家喻戶曉的德國名言和事例,直抵人心,易于接受?!?/p> 崔洪建說,科爾伯基金會是一個沒有黨派色彩、旨在促進跨文化交流的基金會。習主席在這里演講既是向歐洲宣介中國的歷史文明、現實政策,也是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宣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 “中國式”自信和自覺有“三來源” 習近平表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 梅兆榮說,演講緊扣5000多年中華文明中“和”的因素,如“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等,說明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符合中國的文化歷史傳統。“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時候,有過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友好交往之旅,卻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梅兆榮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還差得遠,所以習主席生動地講“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p> “對內要和諧,對外要和平,這是中國發展的客觀需要。”崔洪建說,當今世界已不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可以盛行無忌的時代,全球化潮流、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要求中國順勢而為,所以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 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表示,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中國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演講不僅向世界傳達中國的和平善意,還體現了一以貫之的自信?!贝藓榻ㄕf,“中國方案”提法始于經濟領域,尤其是出現歐債危機時,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發展的重要性?,F在,大家逐漸意識到在和平安全問題上,中國也可以為國際社會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強大,會成為維護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如果中國貧弱,反而會成為地區動蕩的根源?!贝藓榻ㄕf,歷史已經證明,一旦中國貧弱,就會成為某些強權國家覬覦的目標。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專家說,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引用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名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和中國古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既是宣示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也是警告某些國家要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并真誠希望世界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記者熊爭艷 侯麗軍) ? |
相關閱讀:
- [ 03-29]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全文)
- [ 03-29]法國公益人士廣西深山助學十載 習近平稱贊百姓銘記
- [ 03-29]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署名文章
- [ 03-29]德國經濟部長:習近平訪德對加強兩國互信意義非凡
- [ 03-29]習近平抵達柏林開始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