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全文)
2014-03-29 20:5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王瓊 |
分享到:
|
新華網柏林3月28日電正在德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尊敬的魏茨澤克前總統, 尊敬的施密特前總理, 尊敬的魏邁爾副主席,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古騰塔克!大家好!我很高興應魏茨澤克前總統和科爾伯基金會的邀請,與大家見面。首先,我謹對科爾伯基金會在促進中歐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表示誠摯的謝意! 5年前,我曾訪問過貴國。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在發酵,歐債問題初露端倪,全球經濟籠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頗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訪問期間,中德決定推動各領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以實際行動共克時艱。 5年后,我高興地看到,歐洲在應對主權債務問題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經濟復蘇跡象明顯。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穩定錨”和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發揮了關鍵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贊譽。我們為中國同德國和歐洲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取得的成果感到高興。 當前,中德關系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雙方交流合作的廣度、深度、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實證明,中德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不僅可以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而且可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為什么中德兩國交流合作能出現這樣的好局面?我認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過雙方長期努力,懂得了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國情、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要相互理解、真誠相待,善于傾聽對方意見,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廣泛。 眾所周知,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面對中國的塊頭不斷長大,有些人開始擔心,也有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國就要攝取世界的靈魂。盡管這種論調像天方夜譚一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對此卻樂此不疲。這只能再次證明了一條真理:偏見往往最難消除。 縱觀人類歷史,把人們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上的隔膜。萊布尼茨說,唯有相互交流我們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 借此機會,我想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題,就中國改革發展談點體會,希望有助于增進大家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 中國早就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
相關閱讀:
- [ 03-29]習近平彭麗媛看望我在德少年足球隊隊員
- [ 03-29]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全文)
- [ 03-29]法國公益人士廣西深山助學十載 習近平稱贊百姓銘記
- [ 03-29]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署名文章
- [ 03-29]德國經濟部長:習近平訪德對加強兩國互信意義非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