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克里米亞特派記者邱永崢】克里米亞這個面積約25500平方公里的戰略要地一次公投后就從烏克蘭分離出去;在當地的5萬全副武裝的烏克蘭陸海空三軍官兵被輕松解除武裝;180余處軍事設施不費一槍一彈就易了旗幟……克里米亞局勢的驚天逆轉固然與當地歷史文化、俄羅斯擅長捕捉戰略時機以及美歐反應不及時有關,但俄羅斯的“輕松得手”也得益于20年間與西方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境內,特別是戰略要地克里米亞半島的軟實力纏斗密不可分。《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其他地區采訪期間發現,俄羅斯與西方多年來競相通過非政府組織(NGO)在當地滲透,目前各自的分支機構遍布克里米亞所有城鎮。俄羅斯這次戰略得手相當大原因歸于通過非政府組織在當地扎下的廣泛社會影響力和堅實民意根基。
俄美非政府組織遍布克里米亞
“我們的機構正在摩爾多瓦增設代表處,近期還打算向波羅的海三國發展!”克里米亞俄羅斯文化中心代表韋爾次比卡婭·尤莉婭很興奮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羅斯文化中心即將迎來迅速成長的黃金時期。”
“規模不大,影響力不小”,這是克里米亞中國協會經理吳成克對俄羅斯文化中心的整體評價。尤莉婭向本報記者透露,克里米亞俄羅斯文化中心日常工作人員只有3人,但舉辦的重大活動卻不少,而且邀請的大多是較知名的學者、專家以及政府官員。比如最近一次活動是3月17日舉辦的,邀請的是莫斯科著名政治學者謝爾金娜,講的是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的文化淵源與歷史傳承。此外,這個機構自三年前在克里米亞迅速發展,現在除在克里米亞首府辛菲羅波爾的總部外,在克里米亞重點城市如塞瓦斯托波爾、刻赤、費奧多西亞、雅爾塔均設有辦公室。尤莉婭毫不掩飾地說:“有美國與歐洲民間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的地方,一定會見到俄羅斯文化代表處工作人員的身影。”
尤莉婭反復強調,俄羅斯文化中心是“純粹的社會團體”。該團體起源于蘇聯時代,是當年蘇聯《共青團真理報》的記者們自發成立的。蘇聯解體后,盡管《共青團真理報》運營不佳,財力也大為下降,可俄羅斯文化中心在獨聯體的影響力卻不降反升。尤莉婭坦言:“我們機構的活動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對于克里米亞俄羅斯文化中心的宗旨,尤莉婭解釋說,促成克里米亞新聞界從業人員與俄羅斯同行之間的交流,提升克里米亞青年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加強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是這個機構的根本目的。
尤莉婭承認,俄羅斯文化中心的經費來源與開支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我們的經費有各種來源,大部分來自俄羅斯,如俄羅斯鐵路公司、東正教教會,還有的是俄羅斯專家學者自費來我們這里講課,而經費支出主要包括租房費用,工作電腦與網絡租用,還有就是學生培訓食宿費用。”
美國與歐盟共同運營的克里米亞“新聞報刊中心”總部設在辛菲羅波爾市中心工會大廈的四層。克里米亞中國協會主席波塔平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它的觸角伸到克里米亞半島的每一個角落,在克里米亞每一個城鎮都有這個機構加地名后綴的分支機構,比如‘新聞報刊中心-雅爾塔’、‘新聞報刊中心-塞瓦斯托波爾’等等。而且,這個機構跟克里米亞政府官員和民眾的關系極好,給外人的印象是,沒有它不知道的新聞,沒有它不認識的人,沒有它做不成的事。”
“新聞報刊中心”主任維拉·索波列娃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并不掩飾組織的資金來源:“我們這個組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當時由美國國際開發署出資在烏克蘭建了名為IREX-PROmedia的項目。這個項目的核心目標是在前蘇聯國家培養新聞記者和社會活動家,進而影響整個社會。項目在基輔和克里米亞分別注冊了兩個活動中心,基輔中心負責烏克蘭首都及東北部地區的活動;辛菲羅波爾中心負責烏克蘭東南部,特別是克里米亞半島的活動。到了2002年,這個項目的其他機構均停止運作,但克里米亞的中心不減反增,并且正式注冊為社會活動團體,現在設有一個新聞調查中心,專職人員6名;負責電視節目的部門一個,有專職人員5人;還有會計和機構事務部門一個。總計有15名全職工作人員。”
“新聞報刊中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美國國際開發署,但近年來有“減少的趨勢”。因此,這個機構現在也在“開源”。索波列娃透露:“我們與烏克蘭所有的報刊、電臺、電視臺和網站都有合作關系,制作有分量的新聞內容,然后換回一定的報酬。”
媒體人士和社會活動大V是重點目標
“有潛力的青年記者,有前途的作家,嶄露頭角的政治家,文化界的名人和其他積極的社會活動人士都是我們的培訓對象。”俄羅斯文化中心代表尤莉婭介紹其培訓對象時說:“3年來,我們共培訓了45名克里米亞的記者,他們分布在克里米亞幾乎所有報紙、雜志和網站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次烏克蘭政局和克里米亞公投報道中,他們是名副其實的中堅骨干。”
克里米亞俄羅斯文化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一個月舉辦一次大規模新聞交流活動,邀請俄羅斯和烏克蘭有名的記者、學者和政治家前來講課;定期舉辦新聞文化產品比賽。曾經當過記者的克里米亞中國協會主席波塔平克表示:“我當年也獲得過俄羅斯文化中心的一等獎勵,其獎品是為期10天的俄羅斯全境游,你可以選擇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去。我最后選擇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與當地媒體人士進行了交流,也切身體驗了俄羅斯文化風情。這次旅行的記憶非常美好。”
波塔平克表示,這種辦法如同播撒種子,只要成長并開花結果,將會影響整個人群,甚至改變社會。他認為,俄羅斯接受了前蘇聯不重視軟實力,從而在東西方對峙中敗北的教訓,所以才會在軟實力的建設與擴展方面給予巨大投入:“這次克里米亞公投和后來的局勢發展固然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多年來俄羅斯有重點地對社會知名人士施加影響所產生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克里米亞社會文化階層幾乎一邊倒支持俄羅斯,這些人通過網絡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和社交方式影響著整個克里米亞人的思想,甚至連對俄羅斯心懷芥蒂的韃靼青年也深受其影響。”
克里米亞“新聞報刊中心”培訓的目標人群同樣也是青年記者與社會活動人士。索波列娃向《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說:“我們是按國際標準來培養記者的。我們從克里米亞全境挑選杰出的青年記者和在網絡上有巨大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也就是網絡上的大V們,然后請到辛菲羅波爾總部來,先是第一階段五天,頭三天讓他們學習美歐和國際新聞的最新理論,后兩天讓他們領受新聞任務,再讓他們回去做新聞調查。第二階段是兩天時間,評出他們作業的好與不好。我們培訓的人有從歐洲和美國來的,現階段是烏克蘭主要媒體的出名記者。當然,我們現在正開始進行網絡培訓,這樣既可以節省經費,也可以加強活動的現代化建設。我們每次能培訓12至15名青年記者,這些年來培訓了不少記者。”
除此之外,中心還制作《國家安全問題》的電視欄目,主打烏克蘭中央政府和克里米亞地方官員的腐敗調查,然后將制作的新聞產品通過烏克蘭報紙、雜志、電臺和電視臺進行傳播。克里米亞中國協會經理吳成克坦言:“這個節目影響巨大,可以說是讓亞努科維奇總統名聲掃地的基礎。”
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之后,新聞報刊中心是否擔心其前景呢?對此,索波列娃表示:“會有些擔心,但俄羅斯法律并不禁止我們這樣的機構,繼續開展活動也沒有問題,只是在重新注冊時交代資金來源,說明資金來自外國,還要向俄羅斯有關部門報備說明資金是怎么花的,其他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沒有可靠軟實力就不會有真實影響力
“前蘇聯解體之后,美國在烏克蘭投入了50億美元的民間活動經費,歐洲也投入了相當的費用,并且建立了超過100個民間團體,包括眾多的宗教團體。所以,大國在烏克蘭,特別是在克里米亞的軟實力競爭相當激烈。”克里米亞中國協會主席波塔平克介紹說。
對于50億美元這個令人難以相信的巨額數字,俄羅斯《消息報》援引美國里根政府時期的財政部副部長保羅·羅伯茨的話稱,烏克蘭所發生的一切都可見華盛頓的手腕,所有這一切都是美國出資的。羅伯茨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去年12月曾表示,美國在烏克蘭方面花掉了大約50億美元。”《消息報》稱,近20年來,美國在烏克蘭資助建立了數以百計的“非政府組織”,并通過這些組織向當地滲透,其結果是烏克蘭街頭示威游行。
克里米亞中國協會經理吳成克感慨稱,一個國家在外國的影響力往往取決于該國在當地的非政府組織活動等軟實力手段。他說:“中國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的投資不算少,人員也很多,但真實的影響力卻遠不及美歐和俄羅斯,這固然有歷史文化和地理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對軟實力的真正運用并不熟練。比如中國企業在烏克蘭投巨額資金,但很少注意與烏克蘭媒體、民眾搞關系,甚至投資百億美元的項目也不跟烏克蘭地方媒體進行溝通和施加影響,從而一旦進入實施階段,就可能遭到巨大阻力。以克里米亞深水港項目為例,因為沒有通過媒體事先溝通,所以克里米亞韃靼人組織就表示,這是他們的祖地,任何人不跟我們進行協商就進行開發是對我們的不尊重。”
以克里米亞中國協會為例,這個民間機構成立于2000年。當年中國總理訪問基輔后,克里米亞議長向中方建議創立一個中烏交流的基金。協會當年注冊創立,但一直到2009年幾乎沒有什么活動。盡管現在協會有三所高校近千名成員,但協會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未發揮應有的影響力。曾在莫斯科專門學習中國語言與歷史文化、對中國相當了解的吳成克表示:“非常希望中國協會的影響力在克里米亞回歸后迅速發展,我也愿意為此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