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日電 (金融頻道 汪潔)近日,繼債市“超日”違約事件打破“剛性兌付”后,興潤置業又打響了房企債務違約第一槍,引發了投資者關于打破剛性兌付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擔憂,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張海云表示,在經濟轉型期出現違約事件是正常的,剛性兌付的打破對整個金融市場是種進步,將使市場理性評估投資風險。 多行業違約事件頻發 專家稱局部違約不必恐慌 繼中誠信托產品“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誠至金開1號)30億兌付風波、吉林信托松花江(77)號兌付風波后,今年以來,山西鋼企海鑫鋼鐵資金鏈斷裂引發銀行討債、奉化興潤置業債務危機老板失聯等違約事件相繼出現,引發市場恐慌情緒。 中誠信托與吉林信托違約產品均涉及礦業,違約金額大,發行公司難以兜底。礦業變現難的行業屬性、信托公司的“通道”屬性導致項目缺少審查等問題在這兩起事件中暴露無遺。 海鑫鋼鐵的信貸違約引發了行業內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咨詢機構“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指出,要尤其關注兩類鋼鐵企業的信貸風險:一是負債率較高的企業,二是盲目多元投資、戰線拉得太長的企業。 浙江奉化龍頭房企興潤置業因無法償還債務而破產的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對房地產行業信貸違約風險的擔憂。今年部分銀行收緊房地產貸款,房地產融資通道變窄。業內人士預估,隨著限購限貸等緊縮性調控的持續,或有更多中小房企面臨資金鏈斷裂問題。興潤事件之后,寧波當地銀行對房地產貸款審核變得更為嚴格。經濟評論員葉檀對此評論:興潤置業事件發酵,顯示為房地產泡沫支付局部代價的時代已經開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教授張海云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從宏觀角度看,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向綠色、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細化發展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以往過度融資的行業自然難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房地產、鋼貿、煤礦等行業就面臨著風險的顯性化,“這些行業違約遲早會發生,違約的推遲依賴于進一步的融資,但新的資金逐漸不流入這些行業,如此導致違約事件集中爆發。” 此外,他認為,影子銀行的出現和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違約的發生。近年來房地產和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顯著上升,監管機構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限制了銀行在相關領域的信貸,但這些行業的資金渴求沒有減少,只好借助于影子銀行,用比較高的收益率來吸引資金,致使這些行業的風險越來越大,直至剛性兌付被打破。從風險意識角度考慮,未來流向這些方面的資金將變得更謹慎,“在經濟轉型期出現違約事件是正常的。”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3月14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4年進入償債高峰期,市場流動性偏緊,資金成本偏高,企業融資壓力加大,個別經營困難的企業不排除出現違約的可能。但局部違約只要不存在系統性、持續性的問題,就是正常現象。 張海云也認為,有些違約是個案,只要不引起大規模傳染其系統性風險是可控的,公眾不必盲目恐慌,“恐慌會加劇市場的關聯性共震效應,而信心則是市場的穩定器。” 打破剛性兌付有利于金融改革 系統性金融風險不能靠兜底解決 信托業違約方興未艾之際,3月4日,上海超日發布無法在3月7日全部兌付“11超日債”第二期利息的公告,正式宣告違約。國內債券市場首個正式宣告違約的案例誕生,債市的“剛性兌付”遭打破,引發公眾對“剛性兌付”的大討論。 張海云認為,打破剛性兌付是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剛性兌付本身違背了金融的客觀規律。 他分析,只有投資者靠理性判斷決定資金流向才能優化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而剛性兌付下個體的理性投資決策造成社會整體范圍的非理性資源配置。“如果一直兜底,投資者無需看風險,只需看收益,這種非理性投資造成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紊亂,是需要打破的。” 他認為,剛性兌付的打破對整個金融市場是種進步,使市場理性評估投資風險。剛性兌付如果由顯性擔保支撐也較為簡單,因為這會迫使擔保方作出理性判斷取舍,問題是現在的剛性兌付大多是由隱性擔保支撐的。“隱性的擔保是一種潛規則,但當漏洞真正出現時誰都不認為損失應由自己負責,投資者、銀行、信托都不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損失,損失變成了窟窿,而損失的形成源于相關各方對于風險的漠視。” 據申銀萬國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目前從投向上看,房地產、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這三類信托分別占整個信托規模比例為51 .77%、26 .74%和17.97%。隨著房地產行業逐漸進入飽和期,資金流動性收緊,投資風險加劇,興潤置業違約事件引發市場人士擔心,一旦違約發生,投資者信心受到重大打擊,大量到期的信托和理財產品無法滾動發行,信貸大幅緊縮會直接引爆系統性的信貸風險。 張海云表示,剛性兌付的打破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系統性風險不能靠銀行和政府來兜底。兜底會導致過度投資繼續放大,泡沫越來越大,這樣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最終更難以控制。打破兜底使得投資者更為謹慎,從而抑制泡沫的積聚,打破兜底應該疏堵并用。“出現剛性兌付被打破,這種行業性的風險就會逐漸的擴散開來,信托兌付危機和債券違約事件喚醒了投資者的避險意識,也使得許多到期而缺乏償債能力的項目面臨再融資的困境,這有可能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估測金融連鎖反應到底多大有一定難度,需要為此進行全面深入的統計工作。” 經濟參考報3月26日報道,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分析稱,實際上,“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一個核心提法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如果市場本身是扭曲的,那么其資源配置的效果肯定不是最優的。以非銀行融資為例,其高速發展背后的很大一部分動力不是來自于金融資源的優化分配,而是由于監管套利等不當因素。” 他認為,未來要健全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機制,必須盡早打破剛性兌付的怪圈,并且強化監管措施以抑制監管套利等不當行為。(中新網金融頻道) |
相關閱讀:
- [ 03-29]福州銀行取現幾萬竟要預約 專家:銀行需擔違約責任
- [ 03-25]興潤置業違約:舊村改造項目和土地跌價是主因
- [ 03-21]韓國演藝圈新人酬勞只拿兩成 離開要付天價違約金
- [ 03-20]未辦房產證等于沒交房 開發商被判賠償違約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