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4月3日報道
【德國《世界報》網站4月2日文章】題:普京把北約從沉睡中喚醒(作者克里斯托夫·席爾茨)
原文提要:北約將慶祝成立65周年。俄羅斯咄咄逼人的路線最近將北約從沉睡中喚醒。但依舊存在這個問題:北約還有多強大?
北約即將年滿65周歲。但無人有心慶祝。相反,數月以來,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始終在為北約尋找一種新詮釋、為何這一傳統軍事聯盟在未來也依然重要以及如何重整旗鼓的依據。至今徒勞無果,拉斯穆森一直無法賦予其“新北約”構想以內容,他缺少“故事”——而僅2013年,北約的總開支就達1.023萬億美元。
在失去傳統敵人俄羅斯之后,北約似乎缺少了強制的共同任務。北約在成立65年后面臨陷入沉睡,它足以退休了。
眼下,這種情況或許暫時成為過去。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因吞并克里米亞而動搖了東歐地區的地緣戰略力量平衡。俄羅斯的侵略——猶如歷史的諷刺——就像給北約打了一劑高效強心針。不論普京今后做什么,經歷此次休克的北約都不可能再如過去了。本周二晚間,北約成員國外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通過了中斷對俄軍事合作的決議。但與俄羅斯的政治對話將繼續保持。
必須重新撰寫威脅分析報告,全面修訂東歐行動計劃:增強威懾,在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內展現捍衛北約國家領土的決心,實施控制——北約將以有所變化的形式再度化身對抗莫斯科的防衛聯盟。
“北約回來了”,英國報紙現在這樣報道。確實如此:北約正面臨一次小規模的復興,這要感謝普京。
但這次復興具體是什么樣子,目前還不清楚。
很多東西取決于莫斯科的行動。
對北約來說這很典型:普京的這劑強心針也有造成意見不統一的巨大潛力——即便那關系到保護成員國、從而實際上保護我們自己的利益。但與以前不同,北約早已不再是一個相對單一的集團,成員之間的利益和對威脅的看法有時大相徑庭。美國人更想把聯盟變成一個在亞洲地區擁有強大伙伴國的全球玩家。對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北約主要是一個歐洲一跨大西洋聯盟。
大約73%的北約防務開支由美國負擔——但德國為了履行自己對聯盟的預算義務卻不得不把支出增加了將近一倍。東歐的新戰略挑戰最終可能會給討論帶來變化。但變化應該不會太大。
多年來,北約試圖消除其“能力漏洞”
并在聯合項目的框架內改善軍事裝備。但迄今為止這沒有取得多少成果。如果形勢變得嚴峻,通常只有美國人有能力提供必要的裝備。
在新的國際安全形勢、很大一部分民眾的威脅感日益減少、聯盟在“老”北約成員國內的合法性日益下降的背景下,由28個成員國和從瑞典到巴林再到新西蘭在內的41個伙伴國組成的防御聯盟未來到底還有意義嗎?或者,必要時按照地區和國家利益組成臨時的軍事聯盟豈不是更好嗎?
這是合理的問題。回答是,今天北約和65年前一樣重要。聯盟今天的面貌當然和30年前不同,未來聯盟當然——如同歐盟——將更加倚重“軟實力”,就像目前在利比亞或支持非盟時所做的那樣。
但是,對惡棍和瘋狂的暴君保持持久可靠的威懾力在今后幾十年里仍將是中心任務。北約必須再次進一步把自己理解成維護共同價值觀的責任共同體。可喜的是,普京讓大家記起了這一點。 |